在互联网金融大行其道的今天,货币的电子化,或者说电子货币(也被称为数字货币)开始崭露头角,引人瞩目,以致于各国中央银行开始把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提上日程,我国央行也不例外,因此,这一变动趋势格外值得关注.
电子货币有哪些卓越性能和弱点
电子货币第一次正式出现于1972年,在美国金融评论家罗伯特·亨瑞森(Robert Hendrickson)撰写的《无现金社会》的论文中,首次比较正式地提出了电子货币的内容。之后,关于电子货币的定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
笔者比较认同中国社会科学院陈进教授关于电子货币的定义,即“以金融电子网络为基础的,以商用电子化机具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传递形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货币。”
以电子货币有无真实的法定货币作为支撑,电子货币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法定货币单位计价的货币等价物,即这类电子货币在流通和结算的整个过程中,无法脱离法定货币及其价值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法定货币是电子货币的基础,电子货币与法定货币的可兑换性是其获得社会认同的前提,这种电子货币具有法律上的合法地位。此类电子货币分为卡式电子货币和网络电子货币。
另外一种电子货币则是网络虚拟货币,比如比特币。网络虚拟货币是指由一定的发行主体以公用信息网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网络或者有关电子设备中,并通过网络系统以数据传输方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
以比特币为例,比特币由日本人中本聪于2009年1月设计发明。简单地说,个人如果要获得比特币,一种方式是使用计算机下载软件,使用特定的运算方法,进行比特币的“挖矿式”挖掘。由于需要使用特殊的计算方式和耗费大量的CPU时间和电力来获取比特币,挖掘比特币变得越来越困难,截至2014年,比特币的总量定格在2100万个。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在特定的比特币交易平台购买。这种网络虚拟货币与法定货币没有直接的联系,即它的法定地位没有得到权威金融机构的确定。但是公用信息网赋予了它可接受性和可流通性,即可以作为支付手段使用。
这两类电子货币的出现,可以说都是货币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创新产物。众所周知,货币的主要职能是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计价工具。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各种五花八门的物品都承担过货币的职能。但是经过三个阶段的演进过程,电子货币横空出世,独领风骚。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去贵金属化阶段。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贵金属的储量有限,不能适应商品交易和流通的需求,逐渐被纸质法定货币所取代。去纸币化阶段,又被称为无纸化阶段。但是大量的纸币印刷需要树木的砍伐不够环保,纸币的运输存在安全性的风险,纸币的支付有造假的可能。去卡化阶段,卡式电子货币尽管有诸多优点,但是卡式电子货币的发行和制作仍然涉及成本,其携带不便和丢失也会给使用者造成风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等移动电子设施的发明和普及使用,网络式电子货币应运而生。
从贵金属货币到电子货币的这一系列的演变进程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是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货币卓越性能的不断追求。
这些货币卓越性能包括:一是使用的便利性。即携带便利、不宜损坏、找零方便、便于储存等。二是使用的广泛性。与传统的货币不同,电子货币具有结算和使用的统一性,支付和结算自动完成,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电子货币不仅可以用于直接购买商品,还可以用于虚拟社区和电子商务的网上支付,促进了电子商务的繁荣。此外,电子货币的使用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用者可以享受全天候全球性的金融服务。三是支付的精准性。利用电子货币可以进行精准的支付,即对于微小交易的精准支付。四是支付的安全性。电子货币科技含量高,保密性好,抵御风险的能力强,客户不需要再随身携带现金,不必担心货币丢失和被偷盗。五是社会资源的节约性。电子货币的使用无论对于个人、企业、金融机构和全社会,都大幅度地降低了货币使用、存储和运输的成本,对于社会资源的节约功不可没。
作者:胡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