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保持经常项顺差,资本项双向波动格局
* 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 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出入保持高压态势
* 贸易顺差越大、资本流出越多属可承受调整
(新增更多内容)
路透北京3月31日 -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周二表示,预计2015年国际收支仍保持"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向波动"格局,跨境资本流动可能震荡加剧。在防范跨境资本冲击前提下,今年将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等关键改革。
外管局公布的中国2014年国际收支报告指出,今年还将加快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完善政策储备和应对预案,并加大力度,严厉打击外汇领域违规经营和违法犯罪行为,保持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出入的高压态势。
报告预计2015年经常项目仍将呈现顺差,外贸进出口顺差将有所增加,服务贸易和投资收益逆差将保持较高水平。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仍会保持在国际公认的合理范围之内。
而资本和金融项目双向波动将在短期内加大,因为国际资本流向美国或投向美元等避险货币,新兴经济体面临资本流出压力,中国市场主体对经济下行、金融和房地产领域风险积聚等因素十分敏感,"资产外币化、对外债务去杠杆化"等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可能持续。
"尽管内外部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可能加大,但国际收支差额有望延续规模适度、总体可控的调整。"报告指出。
报告并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上下的中高增速,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经济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是人民币汇率、国际收支运行维持基本稳定的重要支撑。且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依然是国际收支顺差的稳定来源。
中国高铁等重大装备制造业成为出口新亮点,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中国是全球最
大的消费市场,随着全面改革措施落地和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对外资尤其是长期资本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且外汇储备充裕,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强。
不过报告指出,由於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跨境资本流动渠道日益丰富且便利,部分领域的跨境套利投机活动也需要密切关注。
**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加强**
报告指出,虽然去年中国国际收支呈现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但分季度看,跨境资本流动的顺逆差转换加快,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加强。
2014年中国国际收支仍呈现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规模达到2,579亿美元,较2013年下降48%,其中,经常项目顺差规模增长48%,而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89%。
报告认为,藏汇于民和债务偿还是外汇分流的主要方式,在人民币汇率趋於均衡合理水平且双向波动明显增强的情况下,境内企业和个人调整优化了资产负债表。
从境内外汇存款和贷款数据显示,外汇存贷差部分被银行在境外运用,是推动其他投资资产项下我国对外贷款和资金存放境外等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显示了外汇资产由国家集中持有转向市场主体分散持有,但其控制权仍为境内主体。同期,境内企业加速偿还前期借了大量美元债务的影响。
**国际收支变化可承受**
报告称,当前国际收支变化是预期的可承受的调整。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推进,央行逐步退出常态式外汇市场干预,必然是贸易顺差越大、资本流出越多。
报告认为,"藏汇于民"体现了市场主体持汇意愿增强,符合调控目标和改革方向,有利於外汇供求平衡、改善宏观调控。
"债务去杠杆化"也有利於企业部门减少货币错配,更好应对资本流动冲击。更为重要的是,2014年二季度以来资本流出压力加大并未改变全年国际收支 "双顺差"的格局,外汇储备资产继续增加,且增幅较上次流出压力较大的2012年扩大20%。
2014年,中国新增储备资产(剔除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1,178 亿美元,较上年下降73%,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增加 1,188 亿美元,下降73%。
截至2014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38,430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217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增幅小於外汇储备资产971亿美元,主要反映了国际市场上主要货币汇率和资产价格变化带来账面估值的波动,并没有实际的跨境资金流动。
报告并提到,现阶段人民币尚未完全可兑换环境下,供求关系、交易主体、监管政策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在境内外市场存在差价是必然现象。但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各类市场主体灵活选择跨境交易的结算货币和买卖外汇的交易地点,推动境内外人民币汇率相互影响、差价收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