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官平
5月24日,' 大商所理事长李正强在2017中国' 塑料产业大会中表示,经过十年发展,“中国塑料产业大会”已成为' 期货界和石化行业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品牌盛会。过去十年,行业企业通过塑料产业大会平台分析市场形势、解读产业政策、传播风险管理理念和技能,以特有的方式参与和推动了' 中国石化(' 600028,' 股吧)产业发展。
他表示,塑料产业大会走过的十年,是中国石化产业踏上由大到强历史新征程的十年,也是大商所成功实现从' 农产品(' 000061,' 股吧)期货交易所向综合性商品期货交易所转变,并开启多元、开放的综合性衍生品交易所建设的十年。2007年,大商所上市首个工业品种——聚乙烯期货,改变了1993年成立以来的单纯农产品期货市场格局。
促进期现良性互动
他表示,塑料产业大会走过的十年,也是大商所与石化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十年。一是持续推进石化品种研发,为石化产业提供多种风险管理工具。2007年以来,大商所上市了聚乙烯等三个化工期货品种,与' 郑商所的' 甲醇和PTA、' 上期所的' 石油沥青一起,初步构建石化期货品种体系。
二是积极夯实市场基础,推动石化期' 现货市场深入融合。积极适应石化产业现货市场变化和国标调整,及时完善相关品种交割质量标准、调整地区升贴水、优化交割仓库布局、探索开展保税交割试点和注册品牌交割等,促进石化期货与现货市场良性互动。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期货上市以来,期现价格相关系数分别为0.9、0.93和0.81,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期现联动推动贸易定价方式的改变,不少产业企业参考期货价格、将以往每天一到两次报价改为每天多次报价,提高了市场反应的灵敏度。
三是持续加强市场服务,为石化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积极创造条件。多年来,大商所在依法履行一线监管职责、维护市场安全平稳运行的前提下,鼓励支持石化企业有效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
企业套保尝甜头
2016年,参与大商所石化品种交易的法人客户达7500多个,不少企业通过套期保值实现稳定的经营收益。
李正强指出,过去十年是期货行业与石化行业携手并进、渐进融合、渐入佳境的十年。与此同时,与中国石化产业巨大的风险管理需求相比,与我国推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立国际贸易新秩序等战略需要相比,我们的衍生工具和产品还不够丰富、市场运行质量和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国内还没有石化' 期权工具,期货活跃合约不连续等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产业客户中“散户多、法人少,民营企业多、国有企业少,贸易流通企业多、生产加工企业少”的“三多三少”局面还比较突出,境外客户不能直接参与交易,一些企业对于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管理价格波动风险还存有疑虑。这些都已成为中国石化期货发展的瓶颈,制约期货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
他表示,长期以来,大商所自觉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自身发展的使命所在、基础所在和价值所在。当前,在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势下,大商所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各方合作,与石化行业一道,增进共识、深化合作,推动期货市场更好地服务石化产业发展。
据了解,本次大会以“产融结合、携手十年”为主题,聚焦于当前塑料产业市场的风险管理与发展机遇,围绕石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思路、煤化工产业格局分析、大连塑料期货市场十年回顾及发展展望等行业热点问题进行交流。来自相关研究机构、现货企业、期货公司及投资机构等近400家企业代表参加此次会议,产业企业代表占比超过60%。
(责任编辑:宋政 HN002)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大商所理事长李正强:鼓励石化企业利用期货避险》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