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专栏】从金融稳定报告透视央行货币和监管政策思路(下)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 强调“通道”风险 在2013年报告中,只有一处提及“通道”业务的风险: 一些公司、 证券公司作为商业银行的 “通道”, 将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和产业市场。 而在2014年报告中,“通道”风险却在两个专栏中被重复提及。在《规范同业业务》的专栏中: 四是机构间资金联动性增强,部分同业业务通过多层 “通道”包装,结构复杂,资金划转频繁,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强调“通道风险

在2013年报告中,只有一处提及“通道”业务的风险

一些' 信托公司、 证券公司作为商业银行的 “通道”, 将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和产业市场

而在2014年报告中,“通道风险却在两个专栏中被重复提及。在《规范同业业务》的专栏中:

四是' 金融机构间资金联动性增强,部分同业业务通过多层 “通道”包装,结构复杂,资金划转频繁,造成金融机构整体资产规模虚增,一旦某个环节发生风险,极易引发交叉性风险传染。

同时在《关注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增长》专栏中:

证券公司开展此类业务主要基于银行如下需求:一是将受托资金投资于已贴现票据资产、信托资产等资产收益 权,满足银行存量资产出表需求。二是将受托资金投资于未贴现票据资 产、应收账款收益权、股票 收益权等资产收益权,进行委托贷款,或者 投资于贷款类信托计划,满足银行表外放贷需求。三是将受托资金投资于' 保险(' 放心保)理财产品,再返存入银行,将同业存款转化为一般存款,或者通 过证券公司直接作为同业存款返存入银行,满足银行调节存款结构需 求。四是将存贷业务资金借道银信、银证、银基通道业务转为托管业务资金,将利差收入转为中间业务收入,满足银行收入结构调整需求。对证券公司而言,开展银证通道业务,存在充分利用银行资源、加强与银行合作、做大资产管理规模、拓宽收入来源等需求。

通道”业务是同业创新的核心内容,引用鲁迅的逻辑“我向来不惮以最恶毒的恶意揣度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创新很可能更更多只是用于规避监管,不顾风险地追求高收益,而“通道”包装就是改变资金性质规避单一监管的核心。

因为“通道”业务存在极高的跨金融业属性,用2014年报告中的形容:

银证通道业务属于跨市场、跨行业交叉金融业务,风险具有传导性、隐蔽性。

大概“传导性”和“隐蔽性”也适用于所有“通道”业务。看起来,中国监管部门已经下决心深度整顿“通道”业务了,从去年使用“钱荒”这样的外部压力方式进一步升级,毕竟单纯的外部压力可能导致系统出现“逆向选择”—即系统中留下的都是高风险收益的同业资产。

被誉为“万能牌照”的基金子公司本周成为了加强“通道”监管的目标,据《上海证券报》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有业内人士预计,从短期看监管新规最大的影响不在于新基金公司,而在于那些已经成立、并且业务规模已较大的子公司。

...

他告诉记者:“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备案监管的重点可能是各种形式的通道业务,而这也是基金子公司目前最重要的业务类型。实行备案之后,对于明显是资金对接的业务可能审核更加严格,有些项目会上不了。”

据记者了解,在目前的子公司业务中,通道业务占比近八成;而在' target='_blank' >证监会在上周提及的子公司所存在的隐患中,“通道类业务风控不严,业务规范与风险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榜上有名。

该人士预期,实行备案之后,通道业务规模飙涨的趋势可能有所放缓,而这是基金子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因此对于目前规模靠前的基金子公司来说影响较大。

而根据过去的经验,单点的监管措施往往是影子银行业务“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根源。而2013年以来,看起来作为中国四大监管部门“一行三会”明显增强了监管的整体配合,而' target='_blank' >央行看起来成为了监管的主导者—“通道”业务的跨金融业属性,令加强监管者之间的合作变成更为必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报道称人民银行副行长' target='_blank' >易纲上任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看起来金融监管已经上升到中央政府统筹兼顾的高度,而“作为政府一部分”的央行可能成为主导金融监管改革的超级监管者—鉴于中国金融市场整体机制不完善这个基本国情,这很可能是件好事,起码中央不再因担忧打压经济增长而“缩手缩脚”了。正如2014年报告所首次提及的:

...充分发挥“一行三会”金融监管协作平台作用,研究建立统一全面的理财产品市场统计分析及风险预警系统,及时监测、分析和评估跨市场、跨行业、跨区域的金融业务风险

央行解读“钱荒”

2013年6月的“钱荒”可能是中国金融监管全面升级开始影响普通民众的开端(实际上的开端更可能是2013年年初整顿银行市场丙类账户),因为“钱荒”以后“宝宝”们的收益率明显上涨,在2104年报告《2013年6月货币市场波动》专栏中央行看似给出了官方的解读:

从深层次的原因看,金融市场利率上升是流动性总量与微观主体资金需求相平衡的结果。当前,原有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 长的模式并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又要占用两套资金,而一些经济 主体由于存在“软约束”等问题,对利率上升不敏感,资金需求总体较 为旺盛。商业银行扩张意愿也很强,同业业务快速增长,期限错配增加,相应地,加大了筹措资金的压力。

央行的解释很隐晦,这里的关键问题可能是到底什么是“两套资金”。围绕前后文加以思考,“两套资金”可能指的是,为了规避信贷投向的限制,大量的信贷通过中间“通道”流入“两高一剩”和房地产产业投资项目,而因为其中“通道机构的存在,在季末关键时点资产负债配置需要大调整时,金融系统就需要两倍的流动性完成资产的转移(因为要经过“渠道”)。

这意味着,去年6月的“钱荒”更像是央行的一次“选择性执法”,“选择性执法”会引起波动的前提当然是市场“违法”了。

在过去央行培育Shibor的时候,为了稳定同业拆借利率,季末关键时点的流动性都是无限量供应的,即转向价格型调控。在2013年报告《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专栏中是这么描述的: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挥市场配 置资源作用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金融宏观调控逐步向以价格型为主转变、疏通货币政策市场化传导机制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

而在2014年报告中,明显淡化处理价格型调控:

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与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利率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相配合,实现了数量型、价格型调控以及与宏观审慎政策的结合,有利于兼顾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

对于未来的流动性管理,2014年报告写道:

合理搭配使用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加强预调微调,把好流动性总闸门,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平稳增长以及推进改革和调整结构创造稳定的货币环境。

“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和强调辅助结构性调整很可能意味着,同业市场流动性的“紧平衡”可能将长期持续,央行并不会因为经济降速的压力轻易放松流动性的供给—起码在建立有内部约束性同业拆借机制之前应该如此。

【专栏】从<a href=金融稳定报告透视央行货币和监管政策思路(下)" border=1 align=middle>

以上的归纳总结可能有点乱,理论上说以上四点都是高度相关的,当然,上面的内容很可能只是对央行金融稳定报告的一家之见,仅供参考吧。最后希望强调的是,种种迹象表明,央行金融风险的处理方式和决心都已经升级,大概不会因为经济轻微下滑而放松,特别是同业市场流动性的宽松。

下一篇:

天风证券:淘金5G新基建 智慧路灯有望撬开千亿新市场顺水鱼财经

上一篇:

央行年内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