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外汇局综合司司长刘薇分析指出,“热钱”在中国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隐蔽性,二是复杂性,三是分散性。但“热钱”也并不是无迹可循,只要抓住“热钱”的运作规律,不难发现线索,剥下其伪装。
本报北京1月10日讯 记者牛娟娟报道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司长刘薇就有关“热钱”问题接受了媒体采访。
银行市场周刊 src="http://img.hexun.com/2011-05-20/129793707.jpg" width=104 height=90>银行周刊: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支付行业或迎寒冬 银行业2011年八大星闻 收益全线超5% 银行卡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利率市场化或令银行少赚一半 和讯网信用卡频道正式上线
刘薇表示,2010年以来,国际经济持续缓慢复苏,国内经济保持良好运行态势,中国的外汇净流入压力有所加大。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主要发达国家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推高全球流动性,新兴市场国家因此普遍面临汇率升值和资本冲击压力。二是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吸引外资流入。三是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影响,境内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外汇结汇意愿增强,购汇意愿减弱。境内市场主体积极调整本外币资产负债结构,如企业大量借入美元贷款替代购汇,' 银行尽可能减少境外资金摆布而调回境内市场运用,也间接导致外汇净流入增加。此外,也不排除套利资金利用各种合法渠道或工具的渗透式流入。
对记者提出的“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加剧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和资金流入压力,中国的银行结售汇飙升是否可作为"热钱"涌入的标志”问题,刘薇指出,大规模外汇净流入不等于大规模外汇流入,一般是以银行结售汇差额来衡量外汇跨境流动情况。外汇净流入即结售汇顺差的形成,既可能是结汇增加,也可能是售汇减少,或者是两者皆有。今年以来,中国的银行结售汇顺差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市场主体购汇意愿减弱,尽量以外汇融资或人民币方式对外支付,从而相应地减少了银行售汇。此外,资本流入不等于“热钱”。中国在不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同时,仍存在部分资本管制,特别是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抑制短期投机套利资本流入,不存在“热钱”流入的合法制度土壤。
刘薇还就“热钱”的基本定义和有关测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刘薇指出,要判断“热钱”的真实情况,最重要的还是要基于事实。在2010年开展的应对和打击“热钱”专项行动中,我们未发现“热钱”有组织、大规模跨境流入。总的来看,2010年以来中国跨境资本流入大多具有真实的贸易和投资背景,不排除有境外“热钱”流入套利,但这不是主流,不宜盲目高估和夸大“热钱”的规模。
刘薇还具体分析了“热钱”流入的渠道,并指出,在中国,“热钱”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隐蔽性,二是复杂性,三是分散性。但“热钱”也并不是无迹可循,只要抓住“热钱”的运作规律,不难发现线索,剥下其伪装。
刘薇表示,跨境资金大量流入,将给中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如引发通货膨胀压力和资产价格泡沫,加大货币政策操作及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压力等。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