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银监会相关负责人今天下午做客中国经济网,就金融支持小微企业、" 银行收费以及高利润、金融支持“三农”等相关话题与网友进行交流。
在谈到如何看待银行高盈利的问题时,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副主任郭武平表示:要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判断银行的盈利。首先,实体经济发展为银行盈利创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其次,银行自身的盈利能力也在不断的显著提高;资产质量在持续的改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银行自身加强了内部的管理,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另一方面,也要看银行利润的去向。银行上交国家的税收在不断增加;一些利润也要用于防范和化解风险。
郭武平认为,未来,不良贷款的反弹可能会侵蚀银行业的一部分利润,利率市场化也可能使得利差进一步的收窄。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近期,银行业的高盈利成为全社会舆论的焦点,十家最赚钱的上市公司里七家是大银行。在实体经济盈利大幅度缩水之际,这些高盈利是否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或者说这些盈利是正常的吗?需要引导民众理性对待。银监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郭武平】总体来看,银行业的改革成就非常明显,有效的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这几年整个银行业的利润非常好,去年同比增长了30%多。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还得更全面的看。
首先,利润的增长,实体经济发展为银行盈利创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去年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是5.45万亿,同比增长了25.4%,民营企业的利润也增长了46%。所以我们说实体经济的发展首先为银行的利润增长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银行自身的盈利能力也在不断的显著提高。银行的生息资产在大幅度的增长,截止到去年底,银行总资产是113万亿元,比2008年末增长了一倍。其中生息资产的余额去年底达到了107万亿,比2010年增长了18%。
第三,银行的资产质量在持续的改善。大家知道,特别是大型银行在股改上市之前,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率非常高。这些经过银行自身的努力和内部管理的加强,去年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1.05万亿,比2010年减少1904亿,不良贷款率去年底是1.77%,比2010年下降了将近一个百分点。
银行盈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银行自身加强了内部的管理,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用我们专业化的讲是成本收入比在逐年下降。整个银行业的成本收入比平均水平从2008年40%下降到去年的28%。
第一,金融业不同于普通的工商企业,监管部门对银行的资本监管要求也相对高一些。正因为如此,银行业自身的资本积累就非常重要。银行自己的资本积累和外部的资本补充,从去年的情况看,外源性的资本补充与内源性资本积累对资本增加的贡献之比,从2010年1.58:1下降到0.66:1。我们可以看到银行资本补充主要依托于银行自我积累能力的增强。但是银行也面临很多风险,有时好一些,有时不好一些,所以“以丰补歉”。银行的利润又可以化解风险,银行业化解历史风险的过程中,注资以及资产置换付出了很高的成本和代价,正因为如此,银行业这几年抓住机遇逐步地化解这方面的风险,同时也回报社会。
据我们初步统计,2006年到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国家上交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分别是2898亿、3250亿、4320亿、5919亿元。大家可以看到,上交国家的税收在不断增加。大型银行向国有股东分配的红利2008年以来是4900亿元,中小金融机构用新增的利润化解了很多类似的风险。全国146家城市商业银行累计处置的不良资产是2500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通过利润冲补来实现的。2004年以来,农村金融合作机构累计利用利润化解历年亏损挂帐是630亿元。所以银行的盈利有很多的用途去向。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我们要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判断银行的盈利。不良贷款的反弹可能会侵蚀一部分利润,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恢复常态,不排除一些银行的个别机构在一些地区的信用风险,包括大家目前关注的房地产风险等等,不排除会逐步暴露。所以,银行有可能面临不良资产反弹一定的压力。同时我们也要求银行不良贷款,也就是我们讲的不良贷款率要求要更加准确。利率市场化也可能使得利差进一步的收窄,也就是我们讲的息差。
嘉宾介绍:
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副主任郭武平,经济学博士,长期从事着中资银行和" 外资银行的监管工作,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国银监会创新监管部副主任尹龙,经济学博士,是中国财经大学的客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特邀评委等。长期从事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研究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和新产品设计等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