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银胜
不少理论界和实业界人士,谈及' 人民币国际化,总要列举离岸人民币债券、人民币互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等一系列新进展。不错,这确实是人民币在朝国际化征程上大踏步前进的成果,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绝非一日之功,尤其在当今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金融充满了不确定性,风险叵测。如果单纯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而国际化,那么,开启了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及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大门,无异于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经济直面难以预估的金融风险。笔者以为,谈人民币国际化,切不可忽视这一点。
所以,就当下而言,尽最大努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的技术和经济条件,尤为重要。比方,着力通过引进国外理工科高级人才,全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不可替代性,通过国内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金融人才培养以及其他领域的改革等等。
在国与国之间政治权力相对独立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信用货币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货币,与信用货币发行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拥有绝对的优势,全球其他国家对于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的商品或金融产品的刚性需求,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发行的信用货币成为' 大宗商品或金融产品的主要结算货币这样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无论是黄金商品货币形态,还是以纸币为表现形式的信用货币形态,实现由货币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式向以商品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形式转化,是货币拥有者的最终目的。因此,对于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而言,虽然凭借本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拥有国际信用货币的发行权,但要想世界各国真正地承认并使用该国发行的国际信用货币,还必须满足国际信用货币进入其他国家流通市场之后,其他国家可运用该国发行的信用货币,向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购买相应的商品的条件。就此而言,要想成就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就必须要求国际货币发行国生产的部分商品或提供的金融交易产品,对于全球其他国家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的刚性需求。通常,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拥有一支顶尖投资水平的金融人才,因而在以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为代表的国际金融中心或其他国际金融市场,实现国民财富由外国向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的净流入。
再清楚不过,我国要争取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应从国际信用货币国际化所需要的条件出发,把功夫下在全力发展经济和提高金融投资水平上。具体言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措施:
首先,着力发展高科技,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使我国出口商品对于全球其他国家具有不可替代的刚性需求。为此,当前可以考虑运用一部分外汇储备从国外引进顶尖的理工科技术人才,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其次,从理论上说,虽然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总量的主要标志,但是相对于GDP总量而言,GDP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更为重要。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应克服为单纯追求GDP总量的发展思路,尽全力提高我国GDP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发展房地产无疑可以在短期内拉动一国经济总量,但在房地产不是作为商品而是作为投资品或投机品的发展模式下,以房地产拉动的GDP增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我们理应通过分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使经济发展最终目标与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相一致。
其三、通过加强金融基础性制度建设的方式,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基础性条件。比如加强金融市场运行秩序监管,打击各种金融投机和金融违法行为,维护金融市场运行秩序,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着力培养一批既有金融理论、更有金融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本国金融投资人才,在未来我国设立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成为核心力量。
其四、通过深化改革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方式,尽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微观上而言,大都与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分不开,由于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与国有企业的国有性质不相符合,国有企业在前期股份制运行中已经形成了诸多问题,一方面使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重融资、轻回报;另一方面实行股份制运营的国有企业在目前的法人治理结构下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经营,其在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形成了诸多障碍。要克服这些弊端,就必须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再造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就理论上而言,只有最终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才能很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使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其五、将防范金融风险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不确定风险的重中之重,确保中国的金融安全。考虑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构成差异,当前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并不能成为我们可以随心所欲使用的资本。慎重地使用外汇储备,确保外汇储备的流动性和币值的相对稳定性,是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因此,在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实现根本转型以及金融基础性制度尚未完全确立之前,慎重开放资本市场,加强投机性资金出境监管,严防投机性资金出逃,是确保我国金融安全的重中之重。
(作者系' target='_blank'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