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到现在,低迷的生猪收购价格让新一轮猪周期从下行回落变成了大面积亏损。
记者调查获悉,5月份生猪收购价格一度跌破5元/斤,跌至2010年的水平,这也意味着一头猪从2016年盈利近千元到今年最差时每头猪要亏损300多元,剧烈的波动让养殖户苦不堪言。记者了解到,虽然6月初国内猪价略有回升,但在业内看来今年猪价反弹空间有限,仍将保持低位运行,因为这一轮凶猛的猪周期背后表象是供求关系的矛盾,实际上也是国内生猪行业正在经历的规模化中的必然过程。
下行凶猛,反弹无力
作为一家存栏400多头的猪场老板,江西赣州的养殖户曹军这半年的日子过得有点糟心,还没有回本的猪价让他焦虑不安。
“天天盼着猪价回升,但是眼看着价格一路向下啊,现在升了一点,但还是亏本。”曹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刚刚才和熟悉的猪贩子通过电话,近两周生猪的收购价格从4.9元/斤回升到5.5元/斤,但依然在成本线之下。
让他更为着急的是,眼看着栏中的大猪已经长成,出栏不能再拖了。据介绍,生猪长到一定的重量后便会生长放缓,饭量不减且肉质变老,所以需要及时出栏。
曹军测算,一头大猪每天需要吃6~7斤料,每天都要增加折合人民币8~10元的成本,不得已上个月他已经以4.9元的价格卖掉了100头成品猪,每头猪亏损200多元。而剩下的他准备观望一下,实在不行就快点出手,如果再拖下去亏损会越来越多。
曹军告诉记者,去年开始猪价就在下行,2017年9月,生猪收购价格还有8元多/斤,但到2018年2月份,生猪价格下滑到7.5元/斤,但过完春节,猪价就一天比一天低。
记者了解到,在当地,养猪有2种模式,第一种是像曹军这样的散养户,虽然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大多单兵作战;当地也有公司+农户的模式,公司和农户之间有一个保护价,虽然猪价高的时候卖给公司会有点亏,但是像这样猪价暴跌的时候,这个保护价还是让曹军有些羡慕,毕竟目前保护价还有7.2元/斤,虽然挣得不算多,但至少不亏本。
不过要加入到公司+农户的模式里还是有很高的门槛,曹军告诉记者,当地要加入公司+农户的合作社模式需要更先进的猪栏,2栋猪栏的投资就要100多万,一般的养殖户没有这样的规模;另一方面,新建猪栏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审批,包括环评,对于一般散养户来说这非常困难。
“先养着吧,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今年没准价格还能再涨一些。”对于未来的出路,曹军的想法是现有大猪出栏之后,缩小一下养殖规模,观望一下市场再说。
事实上对于养殖户来说,春节之后的几个月可能是他们最难熬的几个月,猪周期下行的速度和深度都超出了预期。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1月中下旬以来活猪价格持续下降,降幅高达32%。5月份第2周,全国活猪、猪肉和仔猪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0.45元、19.62元和24.4元,同比分别下降30.5%、23.3%和40.2%,当时每出栏一头商品肥猪亏损300元左右。4月份,全国商品肥猪养殖场户亏损面达88.6%,全行业普遍出现亏损。
“生猪收购价格比之前行业预期的还要低出1块钱1斤。”中国生猪预警网分析师冯永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之前行业内普遍认为2018年的产能会较2017年继续增长,因此对于生猪收购价格普遍预期在6~6.5元/斤左右会比较正常,但实际下跌超出了预期。
在5月18日,温氏股份在接待投资人询问时也坦言,这一轮生猪价格是近十年来的低位。
冯永辉告诉记者,最低时生猪价格已经跌破了2014年4月以来的最低价,与2010年5月的价格持平。2014年瘦型猪收购价格是5.1元/斤,而瘦型猪本轮最低收购价格只有4.9元/斤,好在今年的养殖成本比2014年时要低一些,虽然收购价格更低,但养殖户的亏损并没有2014年一头猪亏400元那么多。
截至目前,5月份第4周全国有21个省份生猪价格开始止跌反弹。但冯永辉认为,从去产能的角度来看,猪周期在拉长,因此今年猪价仍将低位运行。
放大的产能和供需矛盾
对于这一轮生猪周期超预期下滑的原因,在业内看来,是由于供给量增加、季节性低迷等诸多因素叠加所致,但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产能过大带来的供需矛盾。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员乔玉锋看来,从供给的角度,连续高企的猪价让养殖户补栏热情高涨,尤其是2016年的高价让养殖户收益颇丰,积极性很高;另一方面规模养殖企业的批量扩产也是供给过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一轮猪周期的谷底是2013~2014年,当时养殖户的大面积亏损让生猪养殖意愿下滑,农业部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生猪存栏头数已经连续4年下降,2016年底的生猪存栏头数已经降到了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价格反弹,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猪价爆发式回升,2016年高点时,生猪收购价格高达10元到11元/斤,一头猪盈利近千元,这样的利润水平再次引来了扩产和追涨。
另一方面前几年规模养殖企业大规模扩产的产能开始释放,加重了市场供给。
近年来,出于对市场份额和资源的争夺,国内主要的生猪养殖企业包括温氏股份、' target='_blank' >新希望六和、' 雏鹰农牧(' 002477,' 股吧)、' 牧原股份(' 002714,' 股吧)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
以新希望六和为例,2016年新希望六和6.2亿收购本香农业70%的股权,并拟投资88亿完成1000万头生猪养殖的产能。截至2017年底,新希望已完成了1480万头产能布局;2018年一季度董事会又审议通过新增近690万头产能的布局,并提出在2021年实现3000万头生猪的布局。行业老大温氏股份2017年养猪业立项规模1326万头,新开工猪场规模726万头,竣工猪场规模502万头。
在资本的推动下,规模养殖企业的产能迅速释放,2016年,新希望六和销售生猪117万头,而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这一数字已增长至240万头翻了一倍。
而其他规模企业的产能增长也很明显,根据多家生猪养殖企业近期陆续公布的4月、5月份肉猪销售简报,温氏股份2018年4月销售肉猪194.4万头,同比增长25.6%,5月销售商品肉猪181.5万头增长11.4%,肉猪销售增长缘于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带来的出栏量增长。
2016年完成多轮扩产的牧原股份的产能也明显放大,截至今年5月,牧原股份销售生猪392.9万头,而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2017年前7个月的366.2万头,同比增长81%。
产能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需求却没有同步跟上。
冯永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国内猪肉消费已经触及天花板,缺少增长空间,尤其是随着社会老龄化,年轻消费群体对于健康的关注,鱼、虾、牛等低脂肉消费量逐步增加,而猪肉消费的总量逐年降低。
另一方面,在乔玉锋看来,进口猪肉和猪的副产品的增长,也挤占了一部分国内市场需求。
海关数据显示,虽然受价格影响,2017年中国全年进口猪肉121.7万吨,同比下降25%,但相比于2011到2014年年均50万吨的进口总量还是大幅增长,也加大对国内猪价的冲击力度。
规模化提速和散户拉锯期
2000年以来,中国已经经历了4个猪周期,每次都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加大导致肉价下跌,养殖户又转而大量淘汰母猪,导致供应不足,肉价再次上涨,如此周而复始,猪周期已经成为影响生猪养殖业最大的变数。
新' target='_blank' >希望集团董事长' target='_blank' >刘永好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要缓解猪周期的影响,必须从生产模式上做出改变。国内养猪业的格局虽然从分散向集中演变,但是总体上“小、散、乱”的特点依然明显,分散的小规模养殖成本高、效率低、环保成本高,适度集中化、规模化的养殖业是破解猪周期的关键。
在四轮猪周期中,散户和中小型养殖场不断出局,相对应的产业的规模化养殖也在不断提速。
根据信达' 期货公布的生猪行业调查报告,我国年出栏49头以下的散养户从2007年的8010.4万户下降到2015年的4406.59万户,下降幅度达到45%。而5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快速增加,而年出栏超过5万头的超大型规模化养殖场从2007年的50家增长至2015年的261家。
规模化的优势不言而喻。
一方面规模化养殖企业对抗风险的能力更强。在这一轮猪价下滑中,众多养殖企业的利润也出现了“掉膘”的问题,2017年,温氏股份、' 正邦科技(' 002157,' 股吧)等养殖企业的利润都出现了明显下滑,但通过多元化、延伸产业链等布局,让这些大型养殖企业依然有足够的利润抵御下行周期。2017年温氏股份的净利润虽然下滑了42.7%,但依然有65.8亿元。
冯永辉告诉记者,随着每一次猪周期,行业的规模化都会有所提升,规模企业越多,在下行周期时去产能的难度就越大,猪周期的持续时间就越长,散户也很难扛下去。
另一方面规模化养殖企业的效率更高。
数据显示,养殖行业多以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作为衡量猪场效益和母猪繁殖成绩的重要指标,大型企业的PSY通常在20以上,而农户自繁自养的PSY平均为15。
新希望六和证券代表白旭波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面临价格下行时,不同类型的参与者,其成本线是不一样的,规模企业13.5元/公斤的全年均价还可以盈利。而成本水平处于劣势的参与者,就会先亏、多亏,最终被市场规律所淘汰。留下来挺过亏损的参与者,就有可能在下一轮周期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也获得更高的回报。
与此同时,城市化的进程和养猪利润的下滑也促使一部分养殖户退出。
在刘永好看来,小规模养猪已经难以保障农民收入提升,正常情况下,每头猪的年平均利润低于200元,这也意味着如果养殖规模低于200头,养猪户的年利润不过4万元,还达不到城市务工人员的基本收入。
乔玉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前公司+农户的合作社模式正在取代小散户,因为对养殖者的技术、文化和资金水平有硬性要求,提高了养殖的准入门槛,像过去没文化就去养猪过日子肯定是没出路了。
不过散户依然是市场不可忽视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虽然经历了多次猪周期,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但规模企业的产能总量还相对有限,芝华数据显示2017年生猪养殖前20名企业出栏量占全国出栏比重超过7%,散户产能并不会轻易地退出。
“散户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冯永辉表示,目前规模化养殖企业就在和中小散户两大阵营进行激烈的博弈,虽然散户没有充足的资金和科学的管理水平,但在某种程度上,由于散户小规模的组织资源生产,其人工、粮食等成本不需要付费,变相降低了其生产成本,其成本计算模式和企业完全不同;此外,由于生产规模较小,科学的管理也可以通过长期的生产经验来弥补,因此一旦猪价回升,就会再次进入养殖端。这也是为什么每次猪周期散户亏损最为严重,但下一轮上升周期中依然少不了中小散户身影的原因。
而散户和规模化养殖的共存则带来了市场供给过剩。
据东海证券分析师刘振东预测,2018年生猪总体供给大于需求,测算显示,当2018年MSY(每年每头母猪出栏肥猪头数)增速为3%时,猪肉总供给为5572.8万吨,过剩79.3万吨;当MSY增速为5%时,猪肉总供给为5678.4万吨,过剩184.9万吨。
冯永辉看来,规模化可以平抑猪周期的波动,但那是规模化的结果,现在距离谈论结果为时尚早。在规模化进程过程中,猪周期波动并不会缩小。预计还要再经历2个猪周期之后,等到规模化养殖企业的产能扩张完成,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养殖户退出市场,新一代不肯接班,养殖户人员结构发生变化,整个产业的周期性才会真正稳定下来。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想了解更多关于《不稳定的猪周期:猪价跌回8年前,一头猪亏300元 》的报道,那就扫码下载和讯财经APP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