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宣布:“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自宣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来,市场上关于“科创板是中国版纳斯达克”的说法不绝于耳。但是,需注意的是被称为“美国新经济摇篮”的纳斯达克已经成立48年,而科创板才刚刚提出设立。毕竟万丈高楼从平地起,48年的差距,想要让科创板变成下一个纳斯达克仍需时间。
但是,在此回顾纳斯达克发展历史,分析科创板与纳斯达克的区别,确实有助于我们清楚认知科创板与纳斯达克的差距,进而学习与借鉴。
他山之石——纳斯达克48年
纳斯达克从1971年创立之初至今,一直致力于服务科技型、创新型、反传统商业模式的新兴企业,在过往48年培育了微软、Facebook、苹果、英特尔等一批知名科技公司。然而,纳斯达克的发展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可以通过纳斯达克市场分层制度的演进来回顾其发展历程。
1971-1981年——单一层次阶段
1971年,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创办了纳斯达克,成立初衷是为规范混乱的场外交易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这也是全球第一个电子交易市场。1975年,纳斯达克设置第一套上市标准,才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证券交易所,这也被视为纳斯达克的第一次分层。
1982-2005年:一分为二,成立纳斯达克全国市场
1982年,纳斯达克设置了一套更高的上市标准,将部分规模大、交易活跃的40只股票 强制划入新成立的纳斯达克全国市场。内部分层后,IPO数量快速上升,到1983年,全国市场挂牌股票 数量达到682只,1985年一跃增加至2194只。
纳斯达克全国市场除设立更高上市标准外,还为上市公司提供实时成交信息,同时在1987年增加了公司信息披露。1996年,纳斯达克全国市场上市证券被纳入“联邦管辖的证券”。
2006年,纳斯达克通过引入更高的上市标准,成立了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同时,纳斯达克全国市场更名为纳斯达克全球市场,纳斯达克常规市场继1992年被正式命名为纳斯达克小型市场之后再次更名为纳斯达克资本市场。全球精选市场针对全球范围内大型市值公司,全球市场针对中型市值公司,资本市场针对市值较小公司。目前,纳斯达克三层市场基本建立,且可以在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灵活、快捷转移。
科创板离纳斯达克还有多远?
科创板定位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从目的来看,科创板旨在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是资本市场的增量改革,将在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方面做出更为妥善的差异化安排,增强对创新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科创板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试验田,与纳斯达克的差距更多的体现在时间积累的制度完善、市场的活力以及代表性企业等方面。
首先,从制度来看,科创板虽然在交易制度、市场分层、上市标准、退市制度、投资者准入门槛等方面已有了重大改革,但相对纳斯达克还不够市场化、开放。例如,交易制度方面,纳斯达克采用多做市商交易制度,电子交易且在5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6万余个计算机销售终端;科创板竞价交易,20%涨跌幅,上市后前5天不设涨跌幅限制,盘后固定价格交易。
其次,从市场活力来看,纳斯达克实行严格的退市制度,宽进严出,据WRDS数据显示,1980年至2017年,纳斯达克退市企业10431家。自2006年以来纳斯达克市场“新上市”及“退市”公司数量维持相对均衡状态,企业总数在3000家左右保持稳定。
根据下图所示,2010-2018年间,纳斯达克每年退市企业数量高达100多家,退市率在7%上下波动。市场活力程度高,优胜劣汰,良币快速驱逐劣币。科创板的退市制度也被成为“中国史上最严退市制度”,与A股相比有很大的改善,但短期来看与纳斯达克相比仍有差距。
最后,从代表性企业来看,纳斯达克之所以广为人知、被人追捧,很重要的一点是有苹果、亚马逊、微软、谷歌、英特尔等科技巨头企业。截至2019年5月8日,纳斯达克市场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企业达19家,市值总计62092.11亿美元,占纳斯达克市场总市值的49%。而在科创板能否诞生下一个BAT,我们还需耐心等待。毕竟,1971年英特尔上市时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1980年苹果上市时市值只有17.78亿美元,1986年微软上市股价仅27.75美元/股……
毫无疑问,科创板的设立将开启中国资本市场的新征程。在此,分析科创板与纳斯达克的差距,不是为了给科创板泼冷水,更多的是以史为鉴,取长补短。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