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金称' target='_blank' >央行在最近一轮对于中型商业银行进行的常设借贷便利(SLF)的操作中,使用了更加新型的手法。本轮SLF在实施初期,就一直饱受市场关注,其中对于其名称的讨论,让很多市场人士觉得有些奇怪。一些人认为,本轮操作是SLF,但也有人认为,这一轮操作应该是抵押补充贷款PSL。
理论上来说,SLF和PSL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期限,SLF的期限一般是1-3个月,而PSL应该在一年以上。
结果,央行进行的既不是SLF,也不是PSL,而是被称为中期借贷便利的MLF,其与SLF的区别在于,在MLF到期时,央行可以根据一些条件来决定是否展期,对其价格也可能进行重新调整。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央行要求获得MLF的银行要降低信贷成本,同时对于类似农业等行业要重点支持。这样的“有条件”展期也表明MLF事实上非常接近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甚至降息。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央行这样的操作也表明其逐步将货币政策的主动权回收到自己手中,而传统的应对人民币升值而进行的基础货币投放事实上是一种“被动”行为。按照' target='_blank' >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理论”,一个经济体不可能实现资本自由流动、独立的货币政策以及固定汇率之间的三角平衡,现实中一个经济体往往被迫放弃其中的一个。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中国央行选择了“中间路线”,即在资本账户不完全开放的状况下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从而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但从实际状况来看,货币政策有效性在资本流入的状况下不断降低,却是不争的事实。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央行主动降低了对于资本流入的干预后,其在货币政策上也就取得了更大的腾挪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创新型工具的使用反映了中国面临的国际货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逐步回收了货币政策的主动权之后,央行也就可以考虑使用货币政策来实现“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政策目的。当然,与此同时,对于影子银行融资活动的清理,也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下降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