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上半年银行直接跟信托公司发行与' 股票 挂钩的理财产品,银行直接进入了二级市场。这种情形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银行业面临的状况是一样的。”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机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锋日前在京举行的“中国金融投资市场分析年会”上如是表示。
据介绍,社科院从2005年开始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持续跟踪此市场,结果发现其发展速度堪称惊人。
从发行数量来看,2005年,人民币产品才228支,外币产品566支;2006年人民币产品增长了一倍;今年7月份全部产品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数量。
从发行规模来看,去年市场产品,据估计已有4500亿到5000亿的规模。而今年按照产品的数量翻番来看,发行规模很可能在5000亿到1万亿左右。
2006年理财产品显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外币产品仍然占主导;挂钩产品即体现银行创新能力的复杂的结构产品数量在大幅增长,尤其是人民币产品。除了四大国有银行,国内中小银行发行数量显然是最多的。外资银行的数量是最少的。“但是这个数量的少,未必反映了银行竞争能力弱。而数量多也未必反映了银行在相应产品设计方面竞争能力比较强。”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机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锋提醒。
谈及今年理财产品的变化,殷剑锋认为,与去年相同的是挂钓产品依然主要是以信用挂钩和股票 挂钩为主。“大量信用挂钓产品、股票 挂钩产品、其他挂钩产品及混合挂钩产品都充分说明了银行的创新能力。”这些产品主要是股份制银行发行数量多,创新动力明显强于大型国有银行。按照总数排名来看,排在前六位,只有北京商业银行一家,其他都是股份制银行。按照去年比较火爆的挂钩产品来看,也主要是股份制银行。综合来看,股份制银行发行数量多,创新能力动力都强于国内大型银行。再之,在同等条件下,股份制银行意愿支付的收益高于大型国有银行。
而外币理财产品主要是以美元和港币产品为主,尤其是美元。其特点一是挂钩产品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股票 挂钩产品最为突出。二是国内银行以数量取胜,外资银行以产品设计取胜。外资银行尽管数量少,但是它发行的挂钩产品数量占了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