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储户存款失踪频发暴露监管漏洞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 没有短信提醒、没有电话告知,自己账户里的存款却不翼而飞。近年来,湖南、浙江、河南、安徽等地多家银行频频发生类似的存款“失踪”案件。 最近,在浙江等地储户存款不翼而飞事件密集爆发。从网络上看到全国其他地方此类事件也频频出现。已经给一些储户造成经济损失。乍一看,储户在银行特别是一些国有银行的存款竟然“失踪”,一向被认为非常安全的银行存款为何竟然面临这样不可思议的血本无归风险呢?然而,从深处追究,似乎储户、银行、监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银行人员和外部资金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没有短信提醒、没有电话告知,自己' 银行账户里的存款却不翼而飞。近年来,湖南、浙江、河南、安徽等地多家银行频频发生类似的存款“失踪”案件。

最近,在浙江等地储户存款不翼而飞事件密集爆发。从网络上看到全国其他地方此类事件也频频出现。已经给一些储户造成经济损失。乍一看,储户在银行特别是一些国有银行的存款竟然“失踪”,一向被认为非常安全的银行存款为何竟然面临这样不可思议的血本无归风险呢?然而,从深处追究,似乎储户、银行、监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银行人员和外部资金掮客们相互勾结已经涉嫌刑事犯罪。

这类客户存款的一般操作手法是,一些不符合银行贷款资质的企业需要资金,银行信贷员让第三方中介用高额贴息为诱饵招揽储户,买通柜台工作人员把储户存款存进银行后转账到企业账户上,三方利润分成。一旦企业还不出钱来,储户的钱就没了。银行工作人员被买通后,与外面人员互相勾结,通过伪造存单欺瞒,储户往往在存钱进指定银行的同时,不知不觉“被签署”了转账给陌生企业的单据。银行柜台里面的人,给你一张假存单,开的网银u盾都不给你,网银直接转账转掉了。做这个业务的时候他已经在给你做下一个业务了,因为让你输很多密码,你都不知道输了多少密码,名字也签掉,你也不知道签的是什么,你只知道这是银行不会骗你,信誉是保障的。最终企业还不上资金后,甚至老板跑路了,你去银行取钱时,账户已经空无分文。不过,转账手续表面上都是合法的,甚至密码也是储户自己当初输入的,还有协议放在那里。

这里面的几个关键角色,第一个是储户自己。储户是受高息贴息诱饵吸引,当时就能够拿到百分之十几的贴息,心里美滋滋的,忘了风险隐患,让签什么协议就签,让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贪图贪财的高息贴息心理,是存款不翼而飞隐患的祸种。

从社会资金掮客以及银行外勤信贷员与银行柜台柜员内外勾结,目的在于从中收取高额手续费。这两类人员是涉嫌诈骗犯罪的主角。这种内外勾结行为这几年在银行屡屡发生。就目前银行5道甚至更多的监管制度操作防线来看,只要是内外勾结作案,这些防线就会迅速坍塌,很容易被攻破。

银行绝对难辞其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银行把这类案件推到其一般员工身上,还是找其他理由借口,都是不负责任的推诿罢了。首先,要反思其制度为何不堪一击,如此容易被突破。其次,信贷员与柜员内外勾结行为,本身就暴露出银行在员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巨大问题。

最为严重的是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这几年存款资金竞争近乎到了疯狂地步。几乎都开始违规揽存、违规吸收客户资金,给内部员工和外部社会上的资金掮客提供了可乘之机,致使储户存款被移到银行账外经营甚至失踪风险频现。

监管部门同样难辞其咎。这几年银行高息贴息非法吸收存款现象如此严重,监管部门去哪里了?监管制度为何形同虚设呢?正是监管部门在监管上的失职渎职行为才预埋了存款失踪风险

商业银行要立即进行内部排查。排查业务风险点和内部员工;排查制度落实漏洞;尽快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处理责任人。并根据司法部门对案件责任划分,弥补客户资金损失。

' target='_blank' >银监会等监管部门迅速对商业银行存款类金融风险进行现场检查监管,处理一批违规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必须迅速弥补监管漏洞。

广大客户一定不要被高息贴息诱饵诱惑包括民间高利贷高息借贷,深刻认识其中的风险。不要糊里糊涂签订协议,更不要稀里糊涂输入密码。只要不贪图便宜,一门心思谋取高息,就不会被骗上当。(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下一篇:

天风证券:淘金5G新基建 智慧路灯有望撬开千亿新市场顺水鱼财经

上一篇:

美国通胀表现或拖美元后腿 美联储态度仍“暧昧”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