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逐渐显露,长期潜伏在水面下的因美元泛滥积累的高风险事项随即浮出水面,而美林、花旗等国际投行的人事变动,更触动了本已十分脆弱的市场心理,引发了新一轮抛售美元的热潮,致使美元指数跌落至75-76附近的历史低位,而美元则连续突破关键点位,呈现自汇改以来最快的一轮升值。11月9日前三周内 (10月22日-11月9日),以中间价计算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达1.20%,同期日元、印度卢比、林吉特兑美元也分别升值 3.51%、3.19%、1.48%、1.72%,升值幅度均高于人民币,表明此轮人民币升值的主因是美元贬值,而不是一些人认为的央行有意为之或是因十七大会议积累压力的释放。
但近期人民币兑美元的快速升值,再次引发加速升值的猜想,更为重要的是呼吁的重点由此前强调通过升值来消减贸易顺差转变为缓解通胀压力,而央行在《二○○七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则表示 “本币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如果出于缓释国际政治压力,作为一种官方姿态,央行此言本无可厚非;但若将其解读为冀希望以人民币升值来化解通胀,笔者认为那只是 “水中花、镜中月”。
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逻辑无外乎有两点:一是通过升值提高本币的购买力,进而增加大宗商品的进口量,增加国内供给;二是通过升值提高本国出口品价格,从而降低出口,消减贸易顺差,进而缓解因外汇占款造成的货币被动供给的压力。一方面增加物资供给,另一方面缩减货币供给,以达到抑制通胀的目标。但是上述逻辑的成立是建立在诸多前提之下的,例如国际市场要素是自由的、国际市场定价权是相对公平的
(购买力的提高一方面在于币种间的比价,更重要的是市场定价权)、进出口产品结构是合理的等等,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并不具备上述条件。即便是一直以来频频给人民币施压的发达国家亦不会采用此直线式思维来思考问题,不然
因此,对于时处战略转型关键期的中国来说,依靠加速升值不仅不能化解通胀,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首先,目前的经济
1'>2'>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春涛)
(责任编辑:刘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