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案件屡屡爆发。不久前成功赴港IPO的天津银行因7.86亿元的票据案件被推上风口浪尖。自此,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均有被卷入,涉及金额已达到56.7亿元。票据“黑天鹅”的出现,无疑将引发监管机构的重视,上周末,银监会突然在官网发布了加强银行票据业务监管工作的通知。在" 分析人士看来,票据市场的监管力度将有所加强,电子票据也将逐步替代成本高且有风险漏洞的纸质票据。
天津银行成票据“黑天鹅”
上市仅7天的天津银行遭遇票据“黑天鹅”。天津银行4月8日" 公告称,其上海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一起风险事件,涉及风险金额为7.86亿元,目前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
对于此次票据风险事件的具体过程,天津银行并未在公告中透露。据消息人士透露,该案可能是票据逆" 回购方在交易中被取走担保物“票据”,而回购款未能到账所引发的。通俗点说就是钱没拿回来,担保物(票据)已被拿走。其中,天津银行是票据的逆回购方,中介汇涛金融控制的同业户是正回购方,后者向前者借钱,双方达成的票据回购交易金额为9亿元。但在9亿元回购到期后,汇涛金融控制的中小金融机构取走票据后,只付了2亿元,尚有7亿元及利息未支付。
根据坊间流传的说法,在天津银行票据案中,中介汇涛金融控制的同业户实为重庆银行西安分行,对此重庆银行回应“不背锅”。在天津银行发出公告后不久,重庆银行即发出声明称,截至日前,重庆银行从未开展通过同业账户办理银行(商业)承兑汇票贴现、转贴现业务。
此后,天津银行没有再发出任何公开声明。该行一位工作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目前北京分行尚未就此事发布内部通知,大家都是从新闻上得知上海分行出事。新闻曝出当天,该行还曾对抵质押品做了一次盘点,核对账实是否相符。“但这种盘点每月都会有一到两次,也说不好是常规盘点还是突击检查。”该人士还表示,北京分行的风控一直很严格,对于其他分行并不了解。
今年以来,银行票据市场大案频发。其中农行39.15亿元票据案就是利用买入返售或代持漏洞一票多卖,打时间差(错配变种),票据拿出去了,资金却因各种原因没回来,才导致东窗事发。
但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操作规范。根据相关规定,票据提取与资金的划转到账应需要复核,确保交易无误。那么,相关票据案的爆发究竟是哪里出了漏洞?
黄金钱包首席研究员肖磊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票据案的爆发有多方面原因,包括监管层要求的严格程度、银行自身风控能力以及市场环境等。其中,在当前股市波动、利率下行的环境中,整体的套利空间缩小,之前一些票据被套到股市里,到交割期时资产自然会出现问题。
一位" 银行业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票据回购交易为纯线下业务,没有统一联网的托管机构负责结算、清算工作,因此有可能发生票、款不同时兑付的情况。按照一般操作规范,票据提取与资金的划转到账应需要复核,确保交易无误。如果出现“钱没到账,票据却没了”的问题,可能是交易双方有常年的业务基础,比较信任对方,忽视了操作规范和风险管控。
而银行后续检查工作的疏漏更为票据风险的滋生提供了便利。此前曾曝出票据案的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银行核查票据多是走形式、报报表,不会真正落实核查。在爆发的案例中,票据被“掉包”多是出于这个原因,没有真正看票据在不在,仅凭直觉就了事。
新一轮监管风暴将至
今年以来,银行陆续曝出巨额票据案,各类型商业银行均有被卷入,说明银行在监管方面存在重大漏洞,同时也揭开了票据市场不规范的灰色一幕。
事实上,监管层对票据市场的整治工作早已拉开序幕。去年12月31日,银监会下发《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指出在2015年上半年票据业务现场检查中,发现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办理票据业务中均不同程度存在不审慎行为。近两年各地银监局对银行票据业务的违规行为就开出了多张罚单。据统计,仅2015年下半年就有上百份罚单。
面对接连爆发的票据大案,银监会网站上上周末突然发出一则公告,表示将进一步加强银行票据业务监管工作,包括建立监管会谈制度,把银行票据业务作为监管会谈的主要内容,督促银行加强票据业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对违规情况比较严重或风险较大的银行或分支机构加大现场检查力度。
在票据业务风险频发的背景下,银行自查、整改力度大增。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介绍,每次自查必须“出干货”,如果确实没问题,支行行长要签字,日后一旦出现问题好明确责任。
除了加强监管、自查,票据电子化也被寄予厚望。肖磊表示,长期来看,推动票据业务电子化,用电子票据逐步代替纸质票据,能够有效减少作假。同时,银行自身风控也需调整,加大自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