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降息真的管用吗?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存在长期多变的滞后效应。我们只知道这么多。滞后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美国经济的状况。 2001年,在积极降息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助推下,美国摆脱了一次异常短暂的经济衰退。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以及本世纪初的德国,低利率对实体经济发挥作用则花了很长时间。 原因之一在于,金融领域本身的危机加重了经济衰退。我担心,2008年美国的经济衰退,在本质上将与日本和德国的经济衰退相类似——尽管持续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存在长期多变的滞后效应。我们只知道这么多。滞后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美国经济的状况。

2001年,在积极降息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助推下,美国摆脱了一次异常短暂的经济衰退。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以及本世纪初的德国,低利率对实体经济发挥作用则花了很长时间。

原因之一在于,金融领域本身的危机加重了经济衰退。我担心,2008年美国的经济衰退,在本质上将与日本和德国的经济衰退相类似——尽管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不一定相似——而非与2001年的美国经济衰退相似。

降息通过一系列传导渠道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2001年美国经济衰退期间,最重要的传导渠道是房地产信贷。降息之际,房地产市场已在繁荣发展。降息使繁荣变成了超级繁荣。通胀预期处于低水平。人们预计利率仍将保持低位。那是额外举债的大好时机,而美国人正是这么做的。

目前美国的经济低迷与当时的情况截然不同。房地产价格不断下跌,并且将进一步下跌,直至达到更为可持续的水平(以房价租金比率和一些其它指标衡量)。核心通胀率高于美联储(Fed)适宜区间的情况如今已持续几年了。在这个阶段,即使美联储、英国央行(BOE)或欧洲央行(ECB)想再制造一轮房地产热潮,它们也无能为力。房地产市场低迷有一个强大的动力机制,打破它并非易事。现在并非举债的良好时机,而是应该清偿债务

那么其它渠道呢?

企业信贷渠道的运转速度更为缓慢。当利率下降时,面临产品需求明显减少的企业不会立即开始投资。至少,只有在它预计可变利率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低水平时,它才会这么做。

要想这种情况发生,通胀压力必须得到良好控制,而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各国央行仅能控制短期收益率。长期利率金融市场设定。如果在下调短期利率时,没有长期利率下跌与之相匹配,就会导致收益率曲线变陡。这在经济衰退中相当常见,但异常陡峭的收益率曲线可能变成央行的一个大问题。

正如英国《金融时报》上周所报道的,2年期与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之差已达到1.24个百分点,创下3年来最高水平。如果债券市场开始质疑美联储维持低通胀率的承诺,长期利率可能进一步走高。


我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由于核心通胀率顽强地保持在2%以上,当前3.8%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似乎略显乐观。因此,我们或许将看到短期利率下跌与长期利率上升同步进行。

得益者是谁呢?当然是银行银行纾困渠道将是唯一精确运转的货币传导机制。收益率曲线越陡峭,银行利润就越高——银行就是以借入短期利率、贷出长期利率为生的。如果短期利率下降,长期利率上升,银行业能够再度收获无风险利润

因此,如果有人说,为了那些陷入这场危机的无辜市民的利益,央行应该降息,你可千万不要上当。美联储的“直升机撒钱行动”,第一、第二和第三受益人都将是银行,而非普通民众或企业。

当然最终,如果央行将宽松得离谱的货币政策维持足够长时间,那么廉价资金将通过金融领域慢慢渗入实体经济的其它领域,但代价是通胀加剧、购买力下降。

随着时间的流逝,金融领域的健康状况将逐步改善。最终,信贷紧缩将会告终——下一轮不负责任的信贷高潮可能拉开帷幕。

因此,退一步说,决策者单纯依赖货币政策是不明智的。迄今最好的政策应对措施(尽管范围显然有限),是目标明确的财政政策激励手段——美国前财长劳伦斯 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最近在英国《金融时报》的专栏中陈述了这一观点。

最好的一篮子激励手段,是那些今日达成明日就可施行、专门针对次级贷家庭、并且仅仅是临时性的措施。回到由政界人士推行财政政策的现实世界,这种情况显然不会发生。尽管目前美国日益成形的日常“政治拨款”(pork-barrel)型激励手段远远谈不上完美,但比起由央行独自理清乱麻,它还是要略胜一筹。

对所有经济衰退都采取标准的政策回应,这是没有的事。一些经济衰退与2001年相似,它们对货币政策激励措施反应良好。但并非所有经济衰退都是如此。这次就是其中一例。

译者/刘彦

(责任编辑:刘春涛)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

天风证券:淘金5G新基建 智慧路灯有望撬开千亿新市场顺水鱼财经

上一篇:

季节性利多引发胶市再“逞强”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