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料未及!监管当局始料未及,研究人员也始料未及!”这是在3月1日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举办的“银行理财产品评价论坛”上,所长李扬对目前的银行理财市场发出的感慨。
在论坛上,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布了《2008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由金融所“理财产品设计与评价”团队在跟踪研究了千只银行理财产品,并进行合理分析后,得出了以下的结论,“除了产品设计缺陷外,目前银行理财市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信息透明度不高。”团队负责人殷剑锋坦言。
数量扩容
继2006年银行理财产品实现了几近翻番的高速增长之后,2007年产品的发行数量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
《2008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指出,在人民币理财产品方面,推动力主要来自于三方面:其一,受宏观紧缩政策影响,以信贷资产为基础资产的理财产品迅速发展,这些产品推动了中国私募性质的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其二,随着新股发行的加快,在中国' 股票 发行制度缺陷造成的巨大一、二级市场价差的刺激下,打新股产品迅速增加;其三,银信合作加强,银行和信托联合推出的产品主要就集中在信贷资产类和打新股产品上。
依据收益和风险两类指标分析,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即人民币产品的投资价值显著高于外币产品;股票 以及包括股票 和其他资产在内的混合类产品的投资价值高于其他类别产品;中资银行的人民币股票 、混合类产品全面超过外资银行。
信息披露不透明
据了解到,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从2005年开始跟踪研究银行理财产品,目前已经建立了数千只产品的样本数据库。
通过对2007年4000只左右的本、外币理财产品整理后,原本计划跟踪评价本、外币银行理财产品分别为1040只和211只,但实际评价数量为935只,占计划评价数量的74%。
“之所以数量减少,主要原因就是存在许多‘不透明产品’,即产品的投资标的、结构、期限等信息不明确,这反映了发行银行的信息披露不透明。”殷剑锋强调。
在分析这近千只银行理财产品发现,外资银行的信息不透明程度远高于中资银行。其中,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恒生银行、东亚银行的信息不透明程度最严重。
“不要过分迷信外资银行。”参与该份报告撰写的袁增霆博士告诉记者,在目前比较火的挂钩股票 的理财产品中,信息不透明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1'>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占锋)
银行高峰论坛
由和讯网主办的第二届外资银行高峰论坛于2月26日在上海隆重召开...
上市银行年报
2月27日晚间10点整,原定3月8日发布的首家上市银行年报提前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