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银行产品中最耀眼“明星”——打新产品在08年刚来临之时,收益率就遭遇了回落的“厄运”,对此,银行纷纷通过降低费率、打可转债等形式吸引投资者。
收益回落
随着“打新股”人民币上市,市场饱和必将摊薄整体收益率。据统计,2007年12月以来,银行新股申购类产品实际收益,明显有所下降。例如,各家银行于2008年1月25日申购的大盘股“中煤能源”,上市首日的涨幅为37.374%,中签率为0.727%,扣除相关费率及业绩报酬外,大部分银行的单笔收益均未超过0.2%,只有' 中信银行(' 601998行情,' 股吧)的收益达到了0.2078%,不过,与2007年申购的几只大盘股相比,收益率明显出现滑坡(见表1)。
不仅如此,招行的“金葵花”新股月月赢之元月新股申购计划于2008年1月31日已到期,扣除业绩报酬后,每单位产品(10000元/单位)的收益仅为38.79元,年化收益率为4.57%。 与此产品类似的中信银行的“新股月月打”,2008年1月的投资业绩显示,每万份净收益为16.04元,年化收益率为2.17%,低于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固定期限“打新”产品同样难逃“厄运”。
工行于2007年12月发行的“27期新股申购”半年期产品,截止2008年2月3日,年化收益率也只有3.43%,而招行的“金葵花-新股申购15期”和光大的“同赢17号”,在运行了一个月后,年化收益率均未超过2%。
1'>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占锋)
银行高峰论坛
由和讯网主办的第二届外资银行高峰论坛于2月26日在上海隆重召开...
上市银行年报
2月27日晚间10点整,原定3月8日发布的首家上市银行年报提前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