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6”为前缀的人民币汇率新时代正不可阻挡地铺陈开来。拉锯两周有余,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昨天终于“欲拒还迎”地开在6.9920:1,历史性的首度破“7”。
以2005年7月21日汇改前的人民币兑美元比价8.2765:1计算,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8%。而2008年以来短短的3个多月中,人民币汇率升幅也达到4.27%。多位经济学家昨天向早报表示,预计人民币2008全年升值幅度将达到10%左右,即6.5-6.6之间。
以2006年5月15日的人民币首度破“8”为节点,人民币升值这“1元”用了近2年时间。然而时过境迁,当年破“8”之时的主要考量———“控制出口增速”,当前甚至已变为破“7”之际的掣肘因素;破“8”时还没影儿的“控制通胀”现在却成为此时的最大动力。
升值背后的推动力或许变幻莫测,但不变的却是愈驶愈快的升值列车,人民币的下一站又将驶向哪里?
升值背后主角易位
昨天上午9点15分,位于上海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电子大屏幕亮出了一个令市场等了两周,或者说等了两年的数字:6.9920。
说等了两年也并不夸张,事实上,从2006年5月15日的人民币首度破“8”之后,到昨天破“7”恰恰用了1年零11个月。
回首当时破“8”之际,中国经济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正是急剧恶化中的贸易失衡,贸易顺差过大对内造成流动性泛滥,对外造成欧美的频频发难。当年曾被大加鼓励的出口一下子就成为“众矢之的”。
而在当时,人民币升值正承担了改善贸易失衡的重任,希望以人民币升值来部分降低中国过于旺盛的出口欲望和能力。
时至今日,尽管中国出口整体状况看似仍一片红火,但纺织、玩具等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在人民币累计升值面前已几无利润可言。客观地讲,目前以调控出口作为人民币升值的理由已不再成立,决策层甚至在加快升值问题上,已经要考虑是否要“照顾”一些出口部门的承受能力。
而这一“调控”与“照顾”的角色互易,其间不过仅仅两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