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底以来,沪上银行内部悄然展开了对' 理财业务的自查,其中,为投资者先行测评风险承受能力,成为各银行自查重点。今后去银行柜台购买理财产品,很可能先要经过专门系统的测试,以确定其风险偏好和投资类型,就像在医院挂号看病一样,履行完测评手续后,理' 财经理才会有针对性地推荐与风险承受度相匹配的产品。
理财需先测评“定级”
这场波及整个银行业的自查行动,缘起于近期不断曝光的理财零收益事件,近期出现了投资者集中投诉。银监会近日下发《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通知,并要求银行自查。这轮“监管风暴”是自2005年11月1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实施以来,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市场不规范行为进行的首次整顿。
在理财产品遭临时叫停后,各银行即时作出反应。深发展银行近日率先在18个城市260个网点全面上线“客户风险承受度评估系统”,系统中包括“您的投资目标是什么?”“您对这项投资有何期望?”等问题,为投资者进行风险承受度定级。
该系统通过综合评估和动态记录投资者的财务状况、投资期限、风险认知、风险偏好、短期及长期风险承受水平等,获取其整体风险承受度。经过评估,投资者将被分成激进型、积极型、稳健型、保守型、安稳型五大类型。投资者将被推荐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该系统无疑将帮助投资者全面了解自己的投资需求和目标,以便购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除了深发展以外,其他银行也正在着手建立本行的客户风险评估系统。
“风险”成销售关键词
“请您在空格处抄录"本人在此确认:本人已经阅读本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充分了解并清楚知晓本产品的风险,愿意承担相关风险。"”这样的风险特别提示,眼下在银行理财产品合同书上越来越普及。但几周前,相关风险提示项几乎忽略不计。
据了解,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在4月份按要求下架整改,销售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连日来经过对理财产品的自查及对员工的培训,多数理财产品明显违规现象已得到改善,“风险”已成为理财销售的关键词。目前多数银行酝酿,增设客户测评报告,其中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偏好等情况进行打分,理财经理与投资者都要对测试结果签字确认。
理财风险评估绝非儿戏
近期,银监会通报银行理财业务存在6项不足: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未有效开展客户评估;产品宣传中风险揭示不足;未能建立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披露机制;销售人员管理存在漏洞;投诉处理机制不完善。此次重点提到对理财投资者进行风险评估、测试,银行应充分了解其财务状况、投资目的经验等情况。
据深发展有关专家介绍:用电脑系统记录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的历次评估结果,可动态地进行信息跟踪和管理。在完成一般风险承受度评估后,客户在具体购买理财产品时,还需做专门的产品适合度评估。
随着理财市场与产品的蓬勃发展,银行今后提供的服务与产品将越来越多与复杂,投资者面临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有时难以作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财风险评估对投资者而言绝非儿戏。同时,银行也有义务依托自身的专业能力,协助投资者完成选择,帮助其达成更理性地投资。
不久前一位曾购买QDII产品的市民抱怨,她其实根本不适合QDII这类高风险产品,但当初理财经理给其做的风险测评却显示是“风险偏好型投资者”,为了追求业绩,部分销售员工将风险测试问卷当成了自导的“游戏”。今后这类情况将成为银行自查排堵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