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上午公布的4月份经济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5%。其中,城市上涨8.1%,农村上涨9.3%;食品价格上涨22.1%,非食品价格上涨1.8%;消费品价格上涨10.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7%。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3月份微涨0.1%;食品价格下降0.1%,其中鲜菜下降9.2%,鲜蛋下降0.5%。
四月份宏观数据不仅印证了多数机构的预测,也使得中国经济反通胀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
涨价因素有所扩大
数据显示,除蔬菜、水果价格继续高企,猪肉价格上涨近七成。此外,非食品价格也成为支持CPI上涨的生力军。
作为CPI的先行指标,4月份PPI数据已于上周五公布。国际市场的石油、煤炭和铁矿石价格同比8.1%的涨幅,创下2004年12月以来新高。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祁京梅分析说,PPI的持续走高还将继续传导到CPI中。
全年控制4.8%难度很大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昨日在北京大学表示,今年物价指数涨幅控制在4.8%比较困难,难度很大。
他表示,首先是物价处在高位,一季度CPI同比上涨8.0%,4月份的CPI上涨更是高达8.5%。其次,导致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食品价格还在高位,一季度全国生猪价格同比上涨63%,食用油脂上涨42.8%,蔬菜同比上涨32.7%。
此外,上游的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向消费领域传导。4月份PPI同比上涨8.1%,连续4个月创下3年来的新高,一般认为,尽管CPI对PPI的反应有一个滞后期,但是一定会传导到居民消费物价上来。
不过,对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姚景源表示,下半年经济形势应该要比预想的要好。
反通胀成首要目标
面对国际国内的压力,最近一段时间,政府高层多次明确强调了目前防范通胀是政府的首要目标。在日前召开的' 陆家嘴(' 600663行情,' 股吧)金融论坛上,央行行长周小川着重指出,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加关心反通货膨胀。反通胀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但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不能继续用老办法来解决,也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方。
分析人士指出,周小川的再次表态,使得目前市场对于加息的预期有所减淡。建行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则认为,不能排除央行在二季度进行不对称加息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