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折后再增发,无奈之举。
据最新统计显示,2007年以来,A股市场公布的增发公告但至今仍未实施的260家公司,有165家公司在公告中明确了拟增发价格。
截至7月15日收盘,102家公司复权后收盘价已低于拟增发价格,增发面临困境。其中,最高的折价率高达6成以上。
《华夏时报》记者发现,大面积破发下公司再增发价值价格短短几个月“折上加折”,尽管一些企业转战债市打拼,然而,在A股“跌跌不休”管理层严控IPO之时,资本市场本身的融资功能已面临挑战。
记者注意到,股市低迷疲态已不仅是投资者' 股票 账户里银子多少的问题,对于需要融资的企业,融资额的大幅缩水无疑意味着一场梦魇的到来。
经济危机中保护金钱才重要 黄金才是金钱“这是必然的,是由股市周期性决定的。周期高点融资会更高些,周期低点要么避开,要么利用其他渠道。”国都证券分析师张翔如是说,“之前的定价在高点有高估之意,下调价格则是合理的价值回归。”
破发如“洪”
中国A股的调整似乎来得更猛烈些了。上证综指自6000点暴跌至2500多点后,本已期待红七月反弹却“昙花一现”,400点涨幅300点落下,过山车的刺激令投资者们“瞠目结舌”。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公布确定增发价格仍未实施的公司中,长城开发(' 000021,' 股吧)、华盛达(' 600687,' 股吧)、驰宏锌锗(' 600497,' 股吧)和民生银行(' 600016,' 股吧)4家公司的折价幅度也超过50%。而另外34家公司公布的增发公告的价格,与现在股价的折价幅度也超过30%。
其中,在这部分公司中,公告增发价格和股价相比折价幅度最高的是浙江广厦,折价幅度高达63.95%。
“未发即破发”的尴尬情景在所难免,都是市场惹的祸。一位银行投资部人士如是说:“企业则不得不调低增发价格的企业应对市场。”
据了解,燕京啤酒(' 000729,' 股吧)上月将增发价格由20.95元/股调整至17.88元/股后,增发申请获得通过。航天通信(' 600677,' 股吧)也将增发价格调降近五成至10.99元/股,以期能够顺利增发成功。
同时调低增发价格的还有丽江' 旅游,其从20.95元/股大幅调降至14.27元/股,金宇集团(' 600201,' 股吧)则从12.59元/股调降至8.29元/股,青岛碱业(' 600229,' 股吧)从8.93元/股调降至6.35元/股。
融资功能“渐行渐远”?
谈“资”色变已不再是投资者的专利。随着市场的持续低迷,上市公司融资激情减退亦有所减弱。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此前的熊市融资情况一直不好。2007年大牛市融资,企业圈了不少钱。”记者采访多位市场人士观点一致。
“股市低迷令股票 市场的融资功能和投资功能均受到巨大影响,这或将导致股票 市场进一步形成持续下跌的恶性循环。”一位专家表示。
冠通' 期货分析人士亦向记者坦言:现在境外人士对国内股市很悲观。投资人对股市不满,股市的融资功能很难发挥。
事实上,不仅破发造成上市公司再融资陷入困境,自2月份中国平安(' 601318,' 股吧)千亿再融资惊动A股后,恶意再融资圈钱行为亦引起了监管层高度重视。
近几个月来,监管层对于再融资的规范日益完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相关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上市公司股市投资收益或将被重新界定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这一条,被市场视为提高证券市场融资门槛的信号之一。
而6月25日,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发布公告称,今年将继续推进上市公司专项治理活动,建立防止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长效机制,对今年11月底未完成整改事项的上市公司将不再受理其股权激励及再融资申请。
《华夏时报》记者发现,上市公司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种变化,部分拟融资的公司已经考虑终止增发方案或者采取发行公司债等途径来解决资金需求。
“可转债市场最近还不错,不过比起再融资还是略逊一筹,毕竟不用还利息。但是,从成本和风险角度看还是受机构投资者关注。”中原证券分析师刘舒表示。
“股市融资难只是阶段性情况。”中信证券(' 600030,' 股吧)相关人士持乐观态度:债市跷跷板效应去年明显,今年并不明显。“' 债券主要是机构投资者,情况和股票 还不太一样,且受利息等影响大。”
“稳”中求进
' 奥运前的股市,“稳”是重中之重。不仅再融资受到进一步规范,IPO的速度亦放慢了脚步。特别是大盘蓝筹“只批不发”成为媒体及市场热议的话题。
目前已有中国建筑、中国南车、光大证券、成渝高速等多只大盘股相继“过会”正等待发行,尤其是中国建筑,早在6月5日就已经过会。
“大盘股对市场的影响很大,控制其速度对市场的稳定有积极意义。”刘舒告诉记者。
而据消息人士透露,此前工商银行(' 601398,' 股吧)、中国石油(' 601857,' 股吧)等大盘蓝筹上市的任务已完成,现在休整实属必然。“不过,一些央企上市融资的压力很大,监管层亦面临两难选择。”
然而,《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7月14日发审委共召开两次工作会议,分别审议4家公司首发申请。结果只有1家顺利通过,其余3家均被否决。上述情况非常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