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投资,不外乎两种办法,一种是亲自出马,一种是委托' 理财。两者孰优孰劣,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亲自出马的投资者,做长线的可以操心得少一些,或者是因为时间少,或者是因为深度套牢,炒股炒成了股东。做短线每天要忙进忙出,先不说输赢,至少生活很充实,每天要关注很多事情,从政治经济到全球气候,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统计结果看,中国股民,自己炒股的显然占了大多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6月13日,沪深两市共有A股账户11579.18万户,共有' 基金账户数2770.28万户,两者差距显著。找找其中的原因,有东亚人性格的因素,也有公募基金历史偏短的因素,但除去这些客观原因,我们所谓的“专家理财”自身还是有着很多亟待解决的弊病。
现在的股民如果委托理财,主要渠道自然还是通过购买公募基金,其他像券商集合理财和阳光私募,规模可能不及公募的10%。所以公募基金的表现好坏必然直接影响股民变基民的速度,管理层、专家学者再怎么呼吁专家理财,也不如公募基金的表现更有说服力。
经济危机中保护金钱才重要 黄金才是金钱先看业绩,' 股票 型基金的投资能力并没有体现出强于大盘的优势,据Wind资讯数据,跑赢大盘的股票 型基金占其总数的比例在2007年是55.94%,在2006年低于50%,专家理财优势并未显现;再看操作手法,2007年股票 型基金持股的平均换手率超过400%,虽然低于大盘1000%以上的水平,但一年内把手里所有股票 换了4遍,也难以让人放心。
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人员的流动性,我们都知道目前买基金最重要的是买基金经理,但据有关统计,从2007年6月至今年6月24日,公募基金共有149位基金经理离任,目前在任的基金经理有520位,变动率高达22.27%。基金经理的任期在3年以内的占比高达69.23%,从业年限超过7年的基金经理只剩下7名,想当年叱咤风云的一批公募基金高手只剩华夏的王亚伟等一两人还在支撑。根据民族证券的相关研究,中国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约为35岁左右,而发达市场中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为45岁。同时中国基金经理中,有三分之一只有不到一年的投资经历,三分之二以上的任职时间不超过两年。
单是以上这一系列问题,就很难让人乐观公募基金的前景。但还有更大的麻烦——公募基金业的激励机制,现在公募基金以基金管理费为主要收入来源,规模至上是路人皆知的基金业“潜规则”,导致了部分基金公司不求进取,规模第一,业绩第二;与此同时,公募基金的内部激励机制欠缺,又导致优秀人才大规模流向以业绩为导向实施激励的私募基金,以及内幕交易丑闻的发生。
当然,环境的制约也限制了公募基金的表现,比如硬性的持仓比例规定和时不时的“窗口指导”,加上市场对冲工具的欠缺,都令公募基金手脚被缚,影响了业绩表现。
当机制欠缺、人才流失、盈利能力下降、市场声誉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之后,中国公募基金要在短期之内重新赢得投资者信赖,困难重重。但这不仅是行业的悲哀,也是中小股民的悲哀,他们又何尝不想寻找到一个优秀的,可以长期信赖的专家呢?而公募基金又是中国机构投资者的主力,当一个市场主要的机构投资者身陷这种恶性循环的时候,我们的市场又如何值得放心投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