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一封名为“致持有人的一封信”,从位于新上海国际大厦的华安' 基金公司紧急发出,目的地是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持有人。
此前一天,大洋彼岸的美国巨人雷曼兄弟倒下的时候,魁伟的身躯不幸砸中了中国的华安基金,和旗下基金身后的万名投资者。这封信迟来的信,便是为了提示已经发生的风险。
在巴克莱银行和美国银行放弃接管之后,15日上午,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行美国雷曼兄弟控股公司,被迫向位于曼哈顿的美国破产法庭申请破产保护。
经济危机中保护金钱才重要 黄金才是金钱今年以来,雷曼市值已经下跌了94%,该公司总资产为6390亿美元,但目前负债已达6130亿美元。
这场“金融海啸”的史上最大金融破产案,迅速在中国基金市场产生反应。华安基金首当其冲。其旗下QDII产品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结构性保本票据的保本责任人,正是雷曼兄弟控股公司。
“我们对这个消息感到十分震惊!”华安基金相关人士表示。
9月15日,华安基金网站“最新更新”一栏上便出现了“华安国际配置基金风险提示”的公告,并用加粗字体醒目标注。提示表示,“极端情况下”,该基金正常赎回业务 “将无法开放”,本金可能“受到损失”,对基金的“存续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当天短时间内,该公告的访问量就已经超过300次。
15日,记者在与华安相关人员联系时得知,华安因此突发事件而紧急加班。不久,便在华安的网站上看到其发布的“风险提示”公告。
“我们还在同雷曼方面进行确认和沟通保本票据的损失情况。”记者15日以投资者身份咨询,华安基金客服专员解释说,“一有新的情况和进展我们会随时公告。”
雷曼兄弟中国区主席杨志中15日对记者表示,一直与其他意向投资者在接触,将分割收购雷曼的业务,包括业绩不错的中国区,但是暂时不能透露收购者的名字。
“最坏的打算是清盘”,华安基金的人士向记者承认,并建议记者尽快赎回。从第一只基金公司QDII产品,到如今突陷危机中心,华安基金和他的国际配置正在切切实实感受次贷危机带来的寒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基金业内人士质疑到,这封迟来的提示信之前,华安基金在做什么?
唇亡齿寒
成立于2006年11月的华安国际配置,曾经身披基金公司第一只QDII产品的光环。
2006年9月13日,华安国际配置正式发行。但因当时投资者对QDII 基金持观望态度,该基金并没有受到投资者太多的热捧。通过展期发行,才终于2006年11月成立。规模只近2亿美元,远远低于5亿美元的计划募集规模。
如果说展期成立,让华安国际配置感受到来自国内市场的凉意,那此次来自雷曼破产的冲击,华安感受到的应是“唇亡齿寒”。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