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水库移民,由于搬迁异地、人均耕地少,其生活改善难度往往较大。
来宾市水库移民共约25万人,涉及36个乡(镇)86个村民委267个村民小组,占该市总人口约10%。近年来,因各级党委、政府的科学扶持,该市移民生活明显改善,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不少移民新村形成了特色产业村。
完善基础设施
改善移民环境
[新闻情景]象州县水库移民增收工程工贸创业园试点项目为全区3个试点项目之一。去年底自治区下达项目计划,项目自今年元月起实施,目前项目建设按实施方案进度安排进展顺利,至3月中旬已完成场内“三通一平”及标准厂房建设1.1万平方米。
该项目下达总投资9684万元,其中自治区下达投资600万元,县级政府扶持资金9084万元;项目建设地点为石龙镇工业集中区,占地103亩,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标准厂房6.8万平方米,预计项目可安排移民就业1000人左右。
[延伸阅读]来宾市把移民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移民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的重头戏来抓,坚持移民新村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严格尊重移民意愿,积极引导、鼓励移民在新村规划区内建新房或进行旧房改造。同时,加大对移民村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完善移民村生产生活配套设施。
据统计,2007年至2011年共向上级争取资金8366.01万元、项目161个,用于解决移民群众出行难、住房难、饮水难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先后硬化村屯道路、村巷道164公里,解决4万人交通困难问题;建设水库移民新村39个、旧房改造551户,解决2407人住房难问题;完成人饮工程16个,解决3190人饮水难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移民增收
[新闻情景]5月18日下午,河池市金城江区水库移民局全体人员到武宣县三里镇杏兴竹鼠养殖合作社参观考察移民增收竹鼠养殖项目。他们对武宣县采取移民参股、集中饲养、统一管理的“基地+合作社+移民”养殖模式大为赞赏。据介绍,三里镇杏村移民增收竹鼠养殖项目去年8月投入运营,首批调入950对竹鼠,目前竹鼠已产仔150多只,逐渐进入繁殖' target='_blank' >高峰期,预计今年将增加300多只幼鼠,经济收入达5万多元。
[延伸阅读]为尽快使水库移民脱贫致富,来宾市移民工作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拓宽移民增收渠道为抓手,促进移民增产增收。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注重以培植产业促进水库移民增收。积极引导移民发展种桑养蚕、竹鼠养殖、无公害蔬菜、油茶种植等特色种养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经济效益。据统计,2010年自治区实施水库移民增收项目以来,该市共争取到5个水库移民增收项目,总投资303万元。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鼓励投资商或农村种养大户投资参与农业开发和农产品深加工,辐射带动移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施培训工程
提高致富能力
[新闻情景]5月初,合山市移民村贡模村冲天山种植现场,该市移民局邀请市水果办的专家给村民对核桃种植、管护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原来,今年初,合山市与四川绵阳亿久公司洽谈合作,由贡模村民理事会牵头发动,115户村民自筹资金3.6万元,4月中旬在村委主任韦有勤、理事会周国海会长的带领下,与6位村民代表一起租用两部皮卡车到亿久公司购买核桃种苗,并与公司就种苗质量、技术指导、销售等方面签订了协议。目前,种下的果苗成活率在85%以上,400亩核桃开始转入后期管理阶段。
[延伸阅读]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来宾市实施移民培训工程,以普及实用技术为重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开展移民技能培训。一是挂靠基地助推学。该市依托水库移民培训基地,请高级农艺师、畜牧师、专家对水库移民骨干、经济能人进行水库移民政策解读、生态养殖技术和应急机制知识等培训。每年至少举办2期水库移民骨干培训班,培训学员120人以上。二是农家课堂就近学。在17个移民村屯开设农家课堂,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计划,还把移民中心户、科技示范户、龙头产业户等移民骨干组织起来,构建农村实用技术传播的大课堂,聘请乡镇、村屯的一批“土专家”、“蔗大户”、“蚕大王”兼任老师,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搬到示范基地,手把手传授技术。2010年以来,共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举办水库移民培训班36期,培训水库移民1580人次。三是组织外出参观学。从2009年以来,先后组织水库移民306人,分6期赴桂林恭城黄竹岗水库移民培训基地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