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复苏苗头的出现、居民投资意愿的提升,银行结构性产品终于迎来一波发行高潮。但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一些结构性产品在设计上出现了“变异”——在规避高风险的同时,也放弃了对高收益的博取。
标的物区间范围变宽
据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最新统计,从今年2月份开始,结构性产品发行已开始逐渐“解冻”,并在5月下旬迎来了发行高峰。
经济危机中保护金钱才重要 黄金才是金钱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风险 仅5月18日至5月22日一周,银行发行的结构性产品就达到13只。
对比以往的同类产品,目前银行在设计结构性产品时,在止损设置和风险规避方面加大了控制力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结构性产品“规避高风险、博取高收益”的特征,转成“以牺牲部分收益来完全规避风险”。
以近期发行的一款产品为例,其募集资金投资于信托公司设立的可展期结构性存款单一资金信托,收益率与人民币3个月期存款利率挂钩,如果在6个月产品运作期限内,观察日3个月存款利率大于或等于1.2%,产品就可实现2.22%的到期收益率。
目前,人民币3个月存款利率为1.71%。虽然市场预期央行降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在半年内降息51个基点的可能性却极低,因而该产品预期收益实现的可能性很大。虽然该产品几乎规避了风险,但2.22%的预期收益率仅与当前' 债券及货币市场类产品收益水平接近,与以往结构性产品8%~15%的普遍预期收益率水平不可同日而语。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王增武博士看来,类似产品为挂钩标的物设定一个区间,在产品观察期内,不突破区间临界点就可获得约定的投资收益。由于设定的区间比较宽泛,标的物价格溢出的可能性很低,在风险与收益匹配的恒定原则下,预期收益率必然下降。
挂钩股票 产品同样保守
实际上,在全球经济形势略微企稳的大背景下,由于利率走势相对明朗、风险可控,区间累计型和直接挂钩型利率产品成为近期结构性产品发行的大头。但针对变化趋势更为复杂的挂钩股票 以及能源类资产的结构性产品,“变异”现象也同样存在。
以一款挂钩5只H股股票 的结构性产品为例,若5只股票 在观察期内,每个观察日的收市价格大于或等于起初价格的65%,即可实现5%的预期收益。
与前述产品类似,在经历了熊市后,上述5只蓝筹公司股价继续下跌35%以上的可能性较低,因而预期收益比较容易实现,但5%的收益水平也难与以往挂钩股票 的结构性产品相提并论。
“当前部分结构性产品的设计理念与标准产品是有所偏离。”王增武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这种设计很难说是未来结构性产品的设计趋势,但在当前确实比较贴合市场心态。
面对结构性产品近期出现的新变化,王增武建议,投资者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对挂钩标的资产价格走势的判断与银行产品是否一致。同时,在走势判断一致的前提下,如果资产价格预期是进入单向通道,就应该选择直接挂钩型产品,但若投资者判断标的资产走势会比较震荡,那么区间型产品实现预期收益的概率更高。
我有话说已有0位网友发言和讯网友 您好,欢迎您发表评论! 登录后发言更能获得别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