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的庆功宴,是建立在民众痛苦基础之上的。2009年以来,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连续四个月上涨。
尽管开发商百般遮掩其暴利真相,但是,相关细节还是清晰地把真相表露出来。著名的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楼盘,据报道,其销售累计合同均价为每平方米14297元的楼盘,地价仅为604元/平方米,仅占到目前房价的4.2%,即使加上建筑成本,开发商所获利润也是以倍计算的。近日又有媒体披露,销售价格在8000—9000元/平方米的恒大御景半岛,楼面地价不过450元/平方米。开发商总是喜欢把过去低价拿的地,“折算”成现在的高地价核算成本,给人一种房地产开发企业微利的印象,这种移花接木之术实在太蹩脚了点。
那么,这些年来,民众为高房价,为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暴利(前者卖房后者卖地)付出了多大代价呢?2000年至今,最保守的估计也超过10万亿元!比两个4万亿救市计划还要多。
可想而知,当这些巨额利润集中在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手中的时候,对民众购买力的蚕食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内需屡拉不起,中国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远远小于发达国家,也与此有关。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结果,是贫富差距的拉动和中国消费能力的下降。
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是,住房是一种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特殊商品,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住房都是与政府的公共政策密切相关的。政府必须建造足够多的保障性住房,减轻民众的负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平抑房价。
而在中国,政府作为土地的唯一供应者,享受着高度垄断下的土地增值收益;开发商作为住房的垄断性供应者,操控着房价的运行。因此,中国的住房市场是高度垄断下的畸形的机制,房价根本没有任何市场调节的土壤或者条件。
像中国这样,在房地产供应体系中,开发商一手遮天的情况,在世界上是极其罕见的。因为,在发达国家,开发商供应住房在整个住房供应体系中所占比例,一般都在25%左右,而保障性住房或者带有保障性特征的住房,则占比非常高。比如,新加坡政府规定,占住户总数3%的富人由开发商提供住宅,收取很高的土地出让金,入住后收取高额物业税,而对占住户总数80%的中低收入者提供由政府控制户型和房价的房屋。同时,对占住户总数8.5%的困难户供应由政府补贴的60-70平方米的房屋,对占住户总数8.5%的特困户租给42平方米左右的房屋,每月仅收十几新元房租。新加坡设计的这种住房体系,既很好地解决了国民的住房问题,也能有效避免房价的失控——其实,在这种大背景下,商品房的涨跌已经无关大局。
房价领先实体复苏,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知道,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我们至今未能找到新的增长点,民众的收入增长缓慢,加之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的消费能力是受到制约的。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恐慌心理去买房,其实是在快速消耗仅有的存量财富,这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对房价构成推动力,但长远呢?
而且,许多炒房者买房既不是为了自住,也不是为了出租房屋,而是为了赚取差价,一旦对房价上涨的预期淡薄下去,而对房价即将深幅调整的预期上升,这些作为投机品存在的住房,就会被人汹涌地抛向市场,从而,使房价走向另一个极端。
高房价对中国经济的复苏,必然造成羁绊,而这种羁绊在当下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信贷资金的汹涌注入,为房价制造了一个新的泡沫,一旦泡沫破灭,中国的房价又将走向何方?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有关部门至少应该多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