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张颖国
股语有云“六绝”,尽管从近几年A股市场运行轨迹来看多有应验,但是,在政策利好频出的背景下,市场对6月市场走出“魔咒”备受期待。分析指出,5月份市场情绪并未随欧洲局势和国内基本面因素不佳而出现明显的恶化,反而在政策利好的刺激下逐渐走稳。6月市场有望在“政策呵护”下筑底反弹。
以史为鉴
在稳增长、各项目审批提速等的刺激下,近几个交易日沪深两市股指再度转强。从整个5月份A股市场的走势来看,两市股指呈现出了冲高回落再回稳的震荡走势,但总体震幅不大,仅6.26%。接下的六月份A股市场又将会走出怎样的" 行情呢?
在此,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六月份的A股市场的走势是如何的!统计显示,在过去21年中," 上证指数六月份上涨次数为11次,下跌次数仅为10次,上涨的概率为52.38%。其中,历史上六月份涨幅超过10%的年份有1991年(19.79%)、1996年(24.95%)、1999年(32.06%)、2002年(14.32%)和2009年(12.4%);跌幅超过10%的年份有1994年(15.63%)、2004年(10.07%)和2008年(20.31%)。
从最近5年A股市场的表现看,六月份上证指数下跌的机率是要稍大于上涨的,而从最近十年的走势来看,涨跌各有5次。2006年至2011年的5年中,上证指数仅在2006年(1.88%)和2009年(12.40%)录得了涨幅,其他三年均以下跌报收,并且跌幅都超过7%,其中2008年的6月" 沪指的跌幅达到了20.31%。
中投证券策略分析师黄君杰指出,近期市场情绪并未随欧洲局势和国内基本面因素不佳而出现明显的恶化,市场情绪较为稳定,一旦有更多利好因素出现,市场情绪可能再度回升,成为支撑市场的重要力量。另外,目前基金整体仓位不高,未来仍有加仓力量。资金的供给面仍然较为充足,支撑市场走稳。
多空对垒:利多 政策利好频出
近期可谓政策利好频出,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明确“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强调“推进‘" 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已确定的铁路、节能环保、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信息化等领域的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
与此同时," 央行年内第二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积极财政政策纷纷出台,铁路投资引进民间资本、家电节能补贴政策出台、四部委联合发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入5000亿元治理水污染、建材下乡试点范围扩大等等。
政策利好频出也激发了机构投资者对相关行业的布局热情,近期与基建相关的水泥、工程机械、有色、建筑玻璃、园林工程强势崛起。南方基金认为,随着经济和通胀的回落,政策放松的预期逐步升温,经济与政策的博弈将会是短期内主导市场的重要因素。如果财政刺激计划能够兑现,市场可能迎来又一波反弹。
"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分析师钱康宁指出,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表明决策层对经济下行担忧的加重。预计后续政策将围绕促进总需求展开,包括通过降准、窗口指导、降息来创造一个宽松的货币条件;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率、稳定汇率、加大对外贸企业金融支持等政策来稳定出口;通过吸引民间投资、加快项目实施来稳增长。
“政策底基本探明,对于政策未来预期投资者应该保持积极,利好多于利空;其次,资金价格保持低位运行,流动性充足,为市场的上行提供了较好资金支持;最后," 新股发行改革措施已经逐渐起效,新股发行价格、市盈率等有显著改善,投资者开始理性参与新股发行,对于资金分流作用较之前有所降低。”民生证券广州营业部首席投资顾问赵金伟指出。
深圳铭远投资投资总监韩跃峰表示,5月份CPI" 数据较低,市场对于政府政策放松空间又开始预期,市场有较为强烈的降息预期,一旦实现,对于后市行情仍将构成刺激。
不利因素:中报" 业绩风险释放
市场在政策利好的刺激下,最近几个交易日再度走强,但是临近中期报告,一些欠佳的" 中报业绩风险或可能呈现出集体释放。
分析人士指出,2012年一季报业绩增速在持续放缓两年以后加速放缓,中报预喜的公司,相较一季报业绩,环比是在下降,中报表现不佳己是事实。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将继续寻底。在这种背景下,中报业绩风险释放可能随时出现。
“临近中期报告,需要提防业绩地雷,同时,近段时间" 个股表现活跃,部分品种概念性炒作而无实质业绩支撑,中报时可能会有业绩压力。”韩跃峰说。
" 广发证券(" 000776," 股吧)认为,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均在减速,总需求疲弱导致企业产成品积压,企业自然降低原材料库存,上游工业企业开工率进一步降低,整体经济大幅回落,目前PPI下行趋势没有改变,库存增速将继续下滑,企业去库存周期仍未结束,短期内经济暂难见筑底信号。
此外,对于近期政策频频出手,有业内分析人较为谨慎。上海证券策略分析师屠骏表示,虽然加快重大项目的建设投入有助于信贷和需求的回升,但是不要对此抱以过高的期望。
“一方面,再次实施巨额投资计划不但可能引发通胀的反复,而且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在今年税收整体回落,继续大规模上马重大项目,中央财政相对乏力。而地方财政受困于房地产调控与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压力,投入资金也有限。”屠骏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