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按照惯例统计局和央行公布了8月份的" 宏观经济数据。8月份,居民物价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同比下降1.2%,于是有观点就认为目前不存在通货膨胀。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传统意义上,通货膨胀是指,流通领域中货币的增速超过流动领域中商品和服务的增速,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升。因此,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认为,CPI可以作为一国或地区通货膨胀的指标。然而,如同医生不能简单的依靠患者症状就做出是否患病的结论,CPI只应该是一个标志,是否通货膨胀了还应该从本质上来探讨。如果很多亚健康,甚至已经罹患重病的人在外表上可能根本看不出症状。
" [热点] 经济危机中保护金钱才重要 黄金才是金钱" 买房杀价秘笈 " 居民理财需求很饥渴 " 稳字当头 时刻提防黑天鹅出现 " 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 另类理财辟蹊径 实物保本有风险 " 白领支招年底香港血拼购物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前8个月8.15万亿的新增信贷规模,远远大于新增的商品和服务数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货膨胀的存在是必定无疑的。央行的另外一个数据是, 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67万亿元,同比增长28.53%,增幅比上年末高10.71个百分点。货币存量大幅度的上市,不是通货膨胀又是什么?
那么,为什么CPI还在下降呢?笔者认为,这与通货膨胀的存在并不是相悖的。首先,同比的基数是个大问题,2008年上半年是各种资源类价格大幅度飙升的最后阶段,大宗产品的价格纷纷到了历史最高点,与之相比,物价指数下降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其中的逻辑是,虽然商业银行投放了8.15万亿资金,这些钱并没有全部去追逐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否则物价只能是暴涨,那样的CPI才是真正反映通货膨胀。
为什么资金没有去购买商品和服务呢?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观察通货膨胀的角度问题。其实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供给学派的观点认为,中国的产能严重过剩,加上国际消费的大幅度萎缩,以及国内消费短期内不能弥补出口,所以中国存在通货紧缩的危险。笔者认为这样的逻辑是有道理的,但是同样也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我们的货币增速远远大于产能扩张的增速,这两个比率的比较,才是反映出通货的膨胀速度。
更进一步假设,笔者认为,如果可以把经济分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那么是存在这样一种怪异的情况,一方面是实体经济中通货紧缩,而虚拟经济中通货膨胀。这从一些例证可以看出来。
一方面,除了国企和大企业以外,数量巨大的中小企业在信贷暴增中仍然是得不到需要的贷款,很多企业依然因为资金不足而难以为继。另一方面,资金密集型的大型企业获得大量贷款,又可以大规模的扩大产能,从而造成产能过剩,钢铁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虚拟经济的资本市场上又是另外一种情况,大量的资金,甚至超量的资金囤积在这里,资金市场的拆借利率一路走低,以" 股票 市场和" 期货市场为例的投资品价格在大幅度攀升。由此产生的财富效应甚至使得大量实体经济中的资金进入虚拟经济,使得虚拟经济的通货膨胀更加严重。比如,山西的煤老板和温州的贸易商人都大规模的出现了收缩实体产业,而投入金融业的案例。
所以,从通货膨胀的本身含义来看,目前通货膨胀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了。物价指数的负增长,只能说明这种通货膨胀还没有有效的传导到物价上。物价没有大幅度攀升,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的危害还处于可控的基础之内。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认为通货膨胀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