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不知道你这种“一分钱掰两半儿花”的资深财迷,对商场积分和优惠券有多少心得?
年初接到某大商场的电话短信,积分可以换代金券。脑子里过了一下,去年在这家商场买过一只瑞士手表,加上其他几次消费,总应该能换回一小笔“值得一花”的钱吧,于是某天晚上就专程跑了一趟。结果,3000多的积分只换出30多元代金券。
" [热点] 经济危机中保护金钱才重要 黄金才是金钱" 买房杀价秘笈 " 居民理财需求很饥渴 " 稳字当头 时刻提防黑天鹅出现 " 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 另类理财辟蹊径 实物保本有风险 " 白领支招年底香港血拼购物
你说说,30多元在大商场里能买啥?算这家商场厚道,地下超市收券。跑下去拣了一瓶国产面霜,拿到收银台,人家说:有会员卡今天可以享受九折优惠。我一听不喜反忧:这一优惠如果用不完代金券,我还得转身再去挑点儿东西?好在九折后总价仍然超过了手里的金额。
回到家里,我算了算账,地铁来回车票4元,在外吃了一顿晚餐28元,这趟折腾不赔不赚。算账的同时,我也意识到一个问题:除非一家全年的吃穿用都固定在一家商场消费,那年底攒得的积分兴许还值得去换点东西,否则看上去返积分是个大“鸡腿”,其实纯是鸡肋。
之前我还对一个好东西感兴趣:优惠券。如今获得优惠券的途径不少:网上下载,地铁站打印。优惠券比积分卡用起来容易多了,每次便宜几块钱,立竿见影,多实在!可我慢慢发现,用优惠券也有给绕进去的时候。例如有天晚上不想做晚饭,跑到一家快餐店拎了两套盒饭回家,路上还想着因为用了优惠券,两份套餐加一块儿省了不少钱。回家才想起,不在店里吃干吗要连饮料都买回来?表面上省了钱,实际花了不该花的钱。
所以啊,财迷小姐,这些看似省钱的“好途径”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它当作享受?你有什么好点子吗?
一位读者:杨通
杨通,你好:
商场里的积分和优惠券真是个永恒的话题啊。说实在的,财迷小姐可不是第一次纠结于这个问题了,可是每每打开财迷信箱,仍然几乎有一半的读者都是迷惑于此。在现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里,是清心寡欲看紧自己的钱包好呢,还是窃喜于商家的那一点点小“恩惠”,似乎很难找到其中的平衡点。
不过,财迷小姐想给你讲个故事。有个护肤品的牌子物美价廉,财迷小姐很喜欢。但这牌子在内地没有店,所以每次去香港都要买一大堆回来。更吸引财迷小姐的是他们无比方便的积分优惠政策。无论身在港澳台什么地方,无论身上是否带着卡,随便走进一家店报上自己的电话号码,只需查验一下身份证件就可以享受会员优惠;不光可以打折,积分也很丰厚,更不必等到年底而是随时可以兑换,从而拿到新款试用装、彩妆小样等小礼品。
所以你看,积分卡和优惠券等等,首先是商家为了吸收固定顾客群体而设置的消费奖励政策。如果你认为商场给你的积分用处太少,或者是兑换起来太麻烦,再或者是让你有被“忽悠”的感觉,那都是“增值服务”根本没做到位。倒是应该想方设法地选择一些比较“厚道”的商家,他们的优惠固然是出于多赚钱的目的,但相对比较注重与顾客的“双赢”,而不是给客人带来负担。
弄清了这个概念,我们来反省“用优惠更浪费”的问题。财迷小姐坚持一点: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增值服务”吸引而不理智地增加享受基础服务的成本,否则那真是得不偿失;虽然有科学研究表示“冲动购物”能带来更大乐趣,但即使你决定享受优惠,也必须是购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才是好财迷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