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理财产品特别是投资于高风险领域的产品,在募集时期,银行往往把预计的到期收益率变成实际收益率来向投资者销售。而最后产品到期不能兑现承诺,通过展期或让投资者自行承担等方式来转嫁风险。
“为了获得销售业绩,有很多理财经理在推销时只会着重向投资者说明收益率。把预期收益率当成是实际收益率进行推介更是惯用伎俩,这样其实很容易误导投资者。有时候投资者会要求把口头上承认的到期确实会获得预期收益率写进合同,但我们理财经理会尽量采取各种办法进行回避。”深圳发展银行广州分行一名理财经理向记者诉说。
此外,理财产品的费用、申购与赎回等也令许多银行客户“惨遭折磨”。虽然记者在致电银行的客服人员都表示,“有部分类型的理财产品并不收取任何费用,只是针对如一些信贷资产、结构性产品等收取相关费用。”
而对于一些结构性产品更陷入挂钩基础资产上涨而产品陷入低或零收益的怪圈。挂钩黄金的产品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农行2010年第1期“金钥匙汇利丰”黄金挂钩理财A款产品为例,其在今年年初运行,经过3个月后收益率却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率2.7%.
招行广州分行理财师徐小姐表示,“如果金价在投资期内突破产品设置的区间,哪怕只突破了一次,到期后也只能收回本金或仅获得微小收益。若银行当初确定的区间越狭窄,零收益或低收益的风险越大。银行对于这类产品都有设置突破上限而停止运行的计划,所以即使挂钩标的物在上涨投资者都不一定能够享受到。”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