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家的良心哲学
谈过了企业家的时间哲学,“人和”哲学,学问哲学,今天来谈谈良心哲学。
高举“知行合一”哲学大旗的王阳明认为,人心之最核心的就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与天理相连,天地万物皆从良知中产生,良知又是“太虚”,天地万物在太虚中发育流行发展。天理良心是人天生固有的善良根性,良知在展现过程中,由于人的杂念,往往被私欲所污染,所以,企业家追求成就,就得“管理人欲”,恢复良知。
王阳明强调良知与良能的统一,提出天理与人欲可以相融的观念。具体对企业家来讲,求得天理良心和经营实践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下列几方面:
其一,企业家要管好心中欲望的“老虎”。
王阳明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心理相通,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物一元,心能转物。在现代金融领域,由于群体心理直接对市场定价起作用,市场定价有合理、有价值压缩或者价值泡沫等多种状态,因此经常会出现不合理的定价或者估值,进而形成“误价”。误价如果与心理偏差结合,可能长期无法纠正,形成历史性的某个市场的偏差。
明了心物一元的道理,不等于能够实现心中愿望,要降伏心中的老虎,可能难于上青天。心灵中的“老虎”,可能是私欲、私利,可能是名誉、权力、金钱、粉丝。为此,有时候即使直觉判断是正确的,但可能却做出了相反的行为,出现知行不一错位、言行不一情况,这种行与知的偏差,这可能源于个体生命中过多的私欲引导言行思想负能量的积累左右了人们的判断与行的结果。阳明心学因此告诉后来者,要心想事成,就得保持良知。有了良知和良心,将目标定位于成功的企图中,将会调动一切正面力量,聚焦并激发内在力量。
其二,敬畏真理,投资才有方向。
阳明先生认为,圣人之学是圣人对宇宙人生感悟的总结,所以认真学习圣人的思想,可以直接获得对于宇宙人生的知识,在投资过程中少走弯路。阳明先生吸收了当时先进的人类优秀文明遗产,企业家可以在阳明先生的基础上,吸纳有关人性、人生、生存、幸福、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理论,为' 中国资本市场现代化提供指导。但是,时空在转换,真理也具有相对性,圣人的权威理论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也会有缺陷。因此,对于真知、真理、学问的态度,唯实而用,不盲从权威。
其三,知行合一,脚踏实地做事。
王阳明认为,一切现象和行为都是道的展现,行为是道的特性在一定时空下的表现。在本体论上,心生万物,道(心)是一切的本源,知和行都是道(心)的展现,都是道(心)的“孩子”,因此知行合一,从本质上是天然成立的。所以在王阳明看来,知行本体与人之本心的本质相连,正如儒道共同的命题“天人合一”,人之本心内在指向的知行,即是知行本体。如果人的本心按天理流行而不为私心杂念阻隔,知行本体将如实展现。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真正的良知,无不行动,自觉的行动,才是真良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导,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阳明先生认为,人们认识真理,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去改善环境,达成“弥伦天地之道”。
其四,致良知,才能实现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主旨,就是将个体内在的良知、良能推广扩充到万物,内圣与外王统一,个体内在的良知与宇宙意志的统一。“致”是兼知兼行的过程,是自觉之知与致知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因此也成为“知行合一”实现的具体流程。致良知而达成的知行合一,对企业家而言,就是将客观知识与主观实践、修养功夫与宇宙本体融为一体,做人唯求正大光明。
其五,实事求是,才能在一定的时空下创造出最大事功。
王阳明讲究的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索事物真相。这在本质上以“唯实求是”为其人生规划的内在动力。因此,格物致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日用之间,都是天理流行,治学、事功融会在日常生活之中,学得以致用。企业家尤其需要以“唯实求是”作为自身的人生规划实践目标。要成就大事业,企业家就得博采众长,实行拿来主义,按客户的需要对产品进行创新、重构、裁用,从而扩展“市场边界”,形成无人超越的新“市场空间”,获得别人无法企及的利润。
其六,戒慎保真,防范风险,保存实力。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时时顺心。真正的君子,即使德才兼备,也要讲究信义、注意言行。不骄不躁,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时警惕,才能远离风险,避开风浪,尽力争取基业长存。
(作者系' target='_blank'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桂浩明
如果有家公司,其所发行的' 股票 ,96.57%为一个大股东所持有,并且这个大股东还承诺半年内将继续增持(根据现行规定,这就意味着在承诺有效期以及这以后6个月中不能卖出),同时这个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在18%以上,其自由流通市值不过16亿元多一点。那么,其股价会如何?
也许很多人会说;那还不涨飞了去?公司事实上被高度控股,流通股已被大量锁定,实际可流通的市值很低,并且' 业绩也有保证,自然会有人热炒,而且股价也很容易炒高。想想也是。虽然现在市场上资金不足,但拿出个一二十亿元却也并不难。上周' 洛阳钼业上市,第一天就有超过15亿元资金介入。如果这些资金流到这只股票 上,谁说它不会像洛阳钼业一样暴涨呢?
还真有,这就是' 中国银行。对它,投资者应该不陌生:2006年6月,中行以每股3.08元的价格公开发行了近65亿股A股,其后实现了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应该说,在发行时它也颇受追捧,作为' 大盘股,其网上发行' 中签率不到2%。在2007年11月沪深股市最火爆的时候,股价曾攀升到了7.58元。但此后则基本是一路下行,特别是进入去年下半年以后,更是跌破了发行价,成交也越来越低迷。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大股东的汇金公司,启动了对中行的增持。汇金在中行上市时,持有其约1713多亿股A股,占到其A股总量的96.34%,此后经过几轮增持及参与配股等再融资,如今持股数量已达1888多亿股,在A股中的占比也上升到了96.57%。客观而言,尽管公司发行在外的A股绝大多数由大股东所持有,而且大股东还在不断增持,可是这些并没有能抑制住其股价的下跌势头。最近尽管有所回升,但也只是徘徊在净资产附近。就股票 的绝对价位而言,现在要比2008年' 沪指在1664点的时候还低。虽然说股价超跌,但还是难以吸引投资者。由于成交金额持续过低,其换手率在A股市场上,几乎就是处于垫底的位置。中行已被调整出上证50指数。
有人很为中行担忧,因为汇金公司持有其股份已经够多了,继续增持的空间显然很有限,这会对维护股价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这样的担心当然有其道理,由于现在中行的自由流通股数量非常有限,如果汇金再增持的话,流动性会进一步丧失,同时其作为公众公司的特征也将被淡化,这些都会对公司的估值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样一个在通常意义上很可能会是被炒作的股票 ,现在却是价值被严重低估,其原因是复杂的。从表面来看,社会公众投资者对于它的价值似乎并不认同,这里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是,投资' 大众对其股价长期低迷不满。尽管在流通市值等层面,中行实际上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盘股了,但多年来形成的呆滞的股性,在客观上阻碍了普通投资者资金的流入。而对于其所具有的“国字号”背景,在眼下这个节骨眼上也更容易与“垄断”以及“缺乏想象力”等联系起来,更使得大家对其敬而远之,甚至避之不及。在这种情况下,要维护中行的估值稳定,也就只有汇金公司一家在独撑了。
然而,股市的特点就是由众多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投资,所以在股市流通的公司必须是公众公司。如果大股东股票 越拿越多,尽管其在维持股价上的执着精神会让大家钦佩,但这总不像是在资本市场的最佳办法。问题还在于,这实际上是凸显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平衡难题,还有投资对象与投资者因为某种原因而难以契合的难题,更有投资理念与现实环境的协调难题。在这些难题都被忽视而无从得到解决的情况下,股市的运行就一定会出毛病。现在,还只是中国银行的A股存在流动性风险,而今后是否整个市场都会暴露出流动性危机呢?对此,管理层不能不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