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9年8月18日,' 基金“一对多”业务正式开启。9月初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批量发行,一时间受到投资者热捧。由于投资门槛在百万级以上,基金公司“一对多”更是同阳光'私募形成了直接竞争。然而近一年过去了,大热开局的基金“一对多”产品整体表现差强人意,而阳光私募却是风起云涌,涌现出不少明星产品。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基金公司有无机会“咸鱼翻生”?
经济危机中保护金钱才重要 黄金才是金钱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风险 “一对多”:绝对收益不如私募
基金“一对多”专户' 理财的门槛在百万以上,被称之为“富人的游戏”,同公募基金追求相对排名而言,“一对多”更看重绝对收益,但是在过去一年股市整体下滑20%的背景下,“一对多”绝对收益的特征并不明显。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23日,一向以“绝对收益”为追求目标的专户“一对多”,仅有约13只产品取得了正收益,大多数产品出现亏损,' 净值在1元以下。
据粗略统计,截至目前26家基金公司发行了140余只“一对多”产品,运作满三个月以上的有近120只,资金规模不超过200亿元。取得正收益的13只“一对多”产品,大多成立于去年9月份和10月份。
尽管专户“一对多”相对于偏股型公募基金的业绩普遍更胜一筹,但作为有着灵活的仓位优势的一对多产品,这样的成绩还远远不够。事实上,与基金一对多产品颇为类似的'私募基金,同期就有多达96只产品凭借着灵活的仓位优势取得了正收益,在所有356只可比产品中占比高达26.89%。
不过“一对多”产品内部的业绩也可谓是“冰火两重天”,部分产品取得了10%以上的正收益。广深地区的基金公司的业绩相对突出。易方达基金机构理财部总助孙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公司目前已经运作了12只一对多产品,截至目前加权计算整体是正收益,表现最好的产品净值在1.1元以上。和同行相比,我们的一对多产品净值波动率不大。”
私募
给点阳光就“灿烂”
一对多产品问世之初,曾受到“百万富翁”们的热烈追捧,由于采取提前预约的制度,不少一对多产品正式发行仅数小时即达到募集上限。在此背景下,一对多新品层出不穷,高峰时期每周甚至有5-6只产品同时发售。
但由于业绩不佳,一对多产品发行全面降温。某基金公司机构理财部相关负责人透露,近期基金一对多产品首发“流产”的现象日益增多,在此背景下,部分基金公司已全面暂停了旗下一对多新品的发行。
去年9月至12月,基金公司发行一对多产品80只,平均每月20只,而今年前7个月,只发行产品60只,平均每月不到10只。据记者调查,实际情况是管理层并未将一对多的审批管道堵住,而是基金公司主动放缓产品申报。“一对多非常难发”,今年5月深圳某合资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称,尽管该公司产品业绩表现还算不错,成立以来也没有给投资者造成浮亏,但由于“财富效应”不明显,对于客户的吸引力在下滑。
而今年以来,阳光私募产品的发行却在加速。2008年市场单边下跌之后,阳光私募产品的发行曾在2009年第二季度达到一个小高潮,在今年上半年又逆市扩张。根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6月底,今年已发行235只阳光私募产品,这一数字接近2009年全年的水平。而孙建冬、李旭利等明星基金经理的单只产品发行规模更是达到10亿级别,甚至超过了兵强马壮的公募基金。
日前,国内私募最集中的深圳市发布了《关于深圳市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更是明确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纳入政府支持范围。据了解,这是国内地方政府首度出台优惠政策,支持阳光私募发展。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