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大V再次“出走”,知乎为何不急?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据说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5.5w粉丝的电影领域知乎大V,因不满知乎的限制,在线上聚集了几十位志同道合的KOL,最终决定投奔另外一个内容平台。 <BR />有媒体翻腾出发生在去年底的“陈谷子烂米”——又有大V“出走”。业界顿时议论纷纷,但知乎似乎并不着急。 深思“挖大V,找知乎”的背后逻辑,是当今中国互联网平台中,知乎拥有扶持网络大V最肥沃的土壤、最完善的机制。 <BR />据说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5.5w粉丝的电影领域知乎大V,因不满知乎的限制,在线上聚集了几十位志同道合的KOL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据说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5.5w粉丝的电影领域知乎大V,因不满知乎的限制,在线上聚集了几十位志同道合的KOL,最终决定投奔另外一个内容平台。
有媒体翻腾出发生在去年底的“陈谷子烂米”——又有大V“出走”。业界顿时议论纷纷,但知乎似乎并不着急。 深思“挖大V,找知乎”的背后逻辑,是当今中国互联网平台中,知乎拥有扶持网络大V最肥沃的土壤、最完善的机制。
据说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5.5w粉丝的电影领域知乎大V,因不满知乎的限制,在线上聚集了几十位志同道合的KOL,最终决定投奔另外一个内容平台。 实际上,在知乎上拥有5.5w粉丝,其实算不上大V,这个段位也就是腰部偏下位置。 看上去,这和一年前悟空问答挖角知乎300大V的故事如出一辙。但悟空问答的折戟沉沙,让这些大V的出走有一些黑色幽默的元素:尽管他们宣布要离开知乎,但无一例外,都表示不是完全放弃知乎,而是寻求多平台发展策略。简单点儿,就是“不想守着你,也不想离开你”。 挑头者“兔撕鸡”曾给知乎联合创始人发私信,并未得到回复,“这种不待见不理会,迫使我愤怒。”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突然觉得“兔撕鸡”真是可怜,绞尽脑汁想引起别人注意,结果连个白眼都没有得到,所以自己愤怒了,恼羞成怒! 知乎大V 的这次出走,并没有引起知乎多大关注,至今连个官方回应也没有。 有意思的是,知乎大V每一次出走,非但没有引起知乎的衰退,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知乎获得了更多的融资和弹药:悟空问答挖角以后,知乎完成了2.7亿美元的E轮融资,估值接近25亿美元。 知乎并不限制用户的公众号等多平台运营策略,甚至包括导流。比起头条系对微信公众号的如临大敌,知乎在这方面倒是挺接地气。不管是谢熊猫君还是张佳伟,都在账号上大大方方的挂上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ID,知乎对这方面倒也很大方,一律不干涉。 一鱼多吃或者说多平台运营早就不是秘密,在顶部大号中早已经盛行,知乎对此心知肚明,还以张佳伟为例,知乎是他的起家阵地,但张佳伟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甚至即刻都运营的有声有色。 所以“兔撕鸡”们主张的变现也好,多平台也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知乎大V们早就这么干了,开个公众号也不算什么难事,那为什么要如此大张旗鼓呢?我腹黑一点,他们恐怕是希望借着出走知乎的噱头,去多争取一些平台的羊毛——钱也好,资源也好,皆是如此。 至于文章说的对知乎大V不够重视,我想多半是平台和KOL之间关系决定的,一个良性的平台和KOL之间的关系是和谐共处式的,而不是绑架式的。这一点直播平台的例子最恰当不过——斗鱼过去拼命培养大V,现在骑虎难下,之前和冯提莫闹得不愉快,后来在IPO前夕斗鱼几大当家花旦陈一发、B总相继被扒黑历史,导致斗鱼不得不宣布永久封杀,这难道不会对斗鱼的上市之路有影响么? 其实大V们闹别扭闹了半天,说白了还是因为钱惹的祸。 知乎2年前开始尝试商业化,并且是小心翼翼的尝试,比如一开始只允许网站广告,而后才一步步开放客户端广告,知乎官方微信账号100多万粉丝,按理说可以卖掉二条三条广告,但知乎坚持不在微信公众号上接投放广告。 而在内容问答领域,虽然知乎开放了机构号,但并未有特权,反而限制颇多。这就导致尽管账号越来越多,但并未被营销内容水化。 知乎上的腰部大V,难以在知乎上通过回答获得预期的可观的收入,因此希望借助知乎大V这个头衔,在其他平台获得补贴和分成,所以有了“欲罢还休”的出知乎计划。 但投诚也有弊端。 像悟空问答这样愿意砸钱挖人的平台不在少数。此前,悟空问答宣布将拿出10亿补贴,其中5亿补贴优质答主;剩下的5亿,一部分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一部分回报普通用户。 但有两个很关键的因素:一是补贴周期,补贴是一种短期的刺激行为,不可能一直补贴,靠补贴过活本质上是在薅短期羊毛;二是内容调性和受众。一鱼多吃的前提还是受众的统一性,即刻和快手的用户在我看来就是两拨人,毫无原则底线的跳槽其实是对自身品牌的伤害。 所以这个出走的故事看到现在,变成了一群郁郁不得志的中V聚在一起,希望能够在其他平台拿到更多补贴变现的故事。而这件事本质上和出走知乎没有什么关系。
哪怕知乎现在点赞top10的大V全部出走,短期有影响,长期没影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知乎有很强的造血能力。 打造一个社区最关键的不是建筑有多漂亮,装饰有多华丽,而是氛围和文化。知乎的社区文化可以说是整个互联网平台里最好的,我们再来温习一下知乎CEO周源最推崇的那本《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里的核心观点: 首先,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必须要界限分明,不能像郊区的住宅区那样混合在一起。 第二,必须要有一些眼睛盯着街道……街边的楼房……必须面向街面,不能背向街面,使街道失去保护的眼睛。第三,人行道上必须总有行人,这样既可以增添看着街面的眼睛的数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从楼里往街上看。 按照周源的话说,知乎现在已经变成一种文化了,什么是知乎文化?按照周源的话说,那就是“认真你就赢了”的新知文化。 周源的精神世界里,知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而变成了一种优质和互助的精神内核。 在这样的社区文化熏陶和精神感召下,知乎只会拥有更多的意见领袖和大V。所以哪怕釜底抽薪,知乎也能再造一批来。出走真不是大不了的事情。 二战日本为什么太平洋战争会输?因为打着打着日本就发现,自己打掉美国一艘船,美国的军港能造出两艘出来,偷袭珍珠港把美国的军工制造潜力全部激发出来,越打反而越多,这游戏就没法玩了,所以与其通过这种方式去和知乎谈判,不如好好运营自己的账号。 二是变现千万条,人设IP最重要。 知乎是极少数没有被MCN化的平台。知乎上的账号,除了机构号之外,大部分账号都是个人运营的,哪怕是顶级账号。 而像微博、微信公众号,但凡大一点,都已经公司化,机构化运营了。一个公众号背后几十人的团队一点都不奇怪。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一方面是和知乎反对MCN化有关,另一方面,我觉得,知乎是目前对账号能力要求最高的平台之一。 知乎的平台不一定是变现最好的,但是我觉得是最容易立人设,造IP的。举个例子,A站官方账号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其在知乎上自黑成瘾的画风分不开关系。
所以我觉得知乎是一个长期的根据地和自留地,多元化的运营策略依然试用。比如在知乎上,想法上,输出观点和人设,然后再通过专业能力或者服务去变现。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业余时间运营一档免费的博客《忽左忽右》,每周更新一次,之前获得苹果的推荐。但他的收入主要来自于那些希望他提供播客服务的厂商,也就是帮助他们制作播客,换句话说,免费博客是他获得口碑和名望的地方,但和他赚钱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在知乎认真回答内容,然后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变现,其实才是一条正路。 哦对了,我这位朋友今年收入预计破千万了。 所以不是赚不到钱,而是没想明白赚钱的方法。 这么说恐怕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么说吧,对于绝大多数像我一样,资质,能力平庸的内容生产者来说,靠内容变现,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如何平衡内容和商业化之间的关系,让内容创作者获得体面的收入,这都是任重道远的问题。 希望大V们多赚钱,就酱。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
下一篇:

天风证券:淘金5G新基建 智慧路灯有望撬开千亿新市场顺水鱼财经

上一篇:

周线形态暗示大盘底部特征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