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到日落的地方,在为我奉上食物的地方,请给我美酒与火腿!”
10月28日21时15分,美食人文纪录片《风味人间》在腾讯视频和浙江卫视同步播出了第一集。首集“山海之间”获得4.5万条弹幕、1.7亿次播放量证明了惊人的热度,豆瓣9.4分则证明了其制作水准与网友对它的喜爱。
《风味人间》总导演、兼《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第一二部总导演" 陈晓卿,则是在谈论这部纪录片时,不可避免的话题。在今年6月以副总编辑身份加入腾讯视频的陈晓卿,承载着腾讯在自制纪录片领域的野望,此前监制中国版《纪实72小时》反响平平,而这次回到自己最擅长的美食领域,终于得心应手,好评如潮。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舌尖3》大换血的惨败。各大平台接过卫视的旗帜,强势入局自制纪录片,国产纪录片会迎来自己的春天吗?
从舌尖到人间,“风味”IP的野心
纪录片作为一种冷门题材,通常遭遇着“影院一日游,票房几十万”的命运,激起的关注讨论度都十分有限。而容易创造口碑爆款的美食系列纪录片,则是纪录片中的异类。国内以食为天的民族习性,且各地源远流长、差异极大的饮食文化,给予了美食纪录片创作者十分丰富的题材选择,美食保障着观众高涨的观影热情,更能深入发挥“托物言志”的传统,文化则赋予饮食习惯以人文色彩。美食纪录片在引发用户共情、地域文化自豪感、民族认同感等方面都具备天然优势。
在上百部美食纪录片中,《舌尖》系列成为开启美食类纪录片、综艺时代的现象级作品。《舌尖1》平均收视率达到0.5%,超越BBC纪录片,并创下单集4万美元的销售记录,创立两年的纪录频道凭着《舌尖1》2013年广告效益突破5亿。《舌尖2》首播即创下2.57%的收视率,超越同时段所有节目,甚至超过了热播电视剧的收视率。
《舌尖》系列的成功与失败,都与其灵魂人物陈晓卿密不可分。2017年,在央视工作了28年的陈晓卿离职,创立稻来传媒,同年底,腾讯视频发布携手陈晓卿发布“风味”系列IP——《风味人间》《风味原产地》《风味实验室》,今年6月14日腾讯视频在上视节宣布陈晓卿正式入职腾讯,任副总编辑,兼稻来纪录片实验室负责人、《风味人间》总导演。
《舌尖》系列迎来崩坏,《舌尖3》团队大换血——从新闻频道调入纪录频道的" 刘宏彦临阵接盘。今年春节期间,《舌尖3》开播,凭着强大IP在开拍前招商金额就达到了2.6亿,第一集全网播放量超2000万,但口碑迅速崩盘,被网友评为“空洞煽情、历史盲、主次不分”,最终豆瓣评分3.7分。
现下开播的《风味人间》,口碑声量与《舌尖3》形成强烈对比。然而陈晓卿显然并不满足于打造又一个《舌尖》系列——尽管舌尖原班人马带给它挥之不去的烙印:陈晓卿任总导演、" 李立宏任解说、阿鲲任配乐——正如其中一句台词“尝遍天下风味,有家才是人间”,这次团队的野心和视角显得更庞大。以“追溯食物的本源”为主题,团队走遍六大洲包括西班牙、冰岛、埃塞俄比亚在内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同一食材在不同语境下的殊途同归,最终勾勒出“环球同此凉热”的文化共性。例如第一集中,将徽州火腿与西班牙的伊比利亚火腿、甘肃的洋芋搅团与法国的瀑布土豆对比呈现,产地不同,但其加工思路却如此相近。
随着近年来观众阈值提高,普通摄影已无法满足观众期待,《风味人间》的纪录手法在技术加持下进一步奇观化创新。节目拍摄过程中应用了大量超微观摄影、显微摄影手法,从奥地利租用每秒2000帧的高速摄像机,邀请“美丽科学”团队展示“分子在食物中律动”,例如开头风干马肉,能看到马肉表面的冰花一点点滋生的奇妙景象。
部分段落甚至呈现出动作片式的惊心动魄。例如后半部分台东渔民在惊涛骇浪的海面上“镖鱼”,一改传统纪录片平缓节奏,观感惊险刺激,更能调动观众情绪。
总体而言,在离开了传统体制,携手网络平台之后,“去宣传化”在《风味人间》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在年轻族群中的影响力也更大。如若此后都能保持首播热度,意味着风味三部曲首战告捷,“风味”IP或将成为新一代的美食IP。
各大平台入局,纪录片的春天还有多久?
近两年网生纪录片在各大网络平台的兴起,此前网剧、网综、网大等网生内容兴都走过相似的道路:以版权采购为起点,在学习优质影视内容及形式的过程中,逐渐加大自制比例。
由于受众有限,专业化内容居多而显得平淡枯燥、缺乏娱乐性,纪录片只有大约占比5%到10%的头部内容能够盈利,作为PGC内容的商业性天花板似乎容易预见。此前纪录片在几大视频网站内容布局上不属于优先范畴。但作为垂直领域和知识性内容,纪录片又是平台们不能放弃的一部分。2016年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的奇妙发酵旅程让平台们看到了纪录片另一种以小搏大的可能性。
这部当年1月于央视首播的三集原本反响平平的纪录片,却在B站爆红,钟表修复专家王师傅人称“故宫男神”,粉丝为他制作大量衍生Cut,并反过来推动了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诞生。虽然电影只收获了500万票房,但获得“中国十大纪录片推动者”称号的B站对其社会影响力和内容品质信心满满,认为“互联网会缩短中国纪录片观众的培养”。
B站成为率先布局纪录片内容的平台之一。去年底《国家宝藏》在B站爆红再次印证了纪录片的内容价值。。小众文化与二次元社区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文化自信”作为95后00后的关键词,追捧复古向内容也成为Z世代的新潮流。纪录片也随之成为B站内容品牌上的一大亮点,调整为独立板块。今年B站出品,8月收官的《人生一串》为其创造了史上纪录片最高播放记录。
2017年12月中国国际纪录片节上,B站首度公布了纪录片“寻找计划”,对创作者进行全产业链扶持,此后更宣布有十几个纪录片项目在进行当中,自制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儿》《极地》等陆续上线。今年9月,B站宣布和Discovery达成合作,包括145部纪录片的版权、200小时独家内容、以及内容共制方面的计划,涵盖求生探险、科技、历史、动物等多种类型。与“财大气粗”的优爱腾相比,内容版权库一直是“小破站”B站的痛点。而网生纪录片不失为一个低成本、高性价比的切入点。
与B站一样瞄准了这个“低流量、盈利难”品类的还有腾讯视频。《大猫》《地球脉动》《蓝色星球》等BBC头部纪录片将腾讯视频“质量最高的用户比例”由不到10%拉动到了15%到20%,与BBC不断加强合作的同时,腾讯视频也加大了自主纪录片如“风味”IP的投入。比起短期" 商业价值,长期品牌效应更为腾讯所重视。据悉,腾讯视频每年上架纪录片上万小时,独家的达到4000多小时,2017年对纪录片的投入是过往在该品类投入的总和,而这个数字还将在2018年翻番,合作国际机构由10家增加到14家。
相比这两位激进的网生纪录片玩家," 爱奇艺和优酷激起的水花相对较小,不过也没有停止在纪录片领域的步伐。优酷的《侣行》将纪实类真人秀与纪录片相结合,《了不起的匠人》主打“治愈系匠心微纪录片”,与美国国家地理共同出品《被点亮的星球》,同时致力于打造纪实院线,《摇摇晃晃的人间》斩获" 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大奖。" 爱奇艺与BBC、Netflix、CNEX、Discovery等知名出品方建立深入合作关系,今年4月爱奇艺自制匠人纪录片《讲究》登陆CCTV10《探索发现》栏目。
综上所述,各大平台对于自制纪录片的探索仍然处于初始阶段。人文纪录片扎堆“匠人匠心”而反响有限,如何找到年轻族群真正关心的痛点,利用网络文化实现二次传播与深度挖掘,讲好一个故事,或许是各大平台需要解决的问题,到那时,在告别传统电视台播放、院线播放途径后,拥抱网络平台而逐步在新生代观众中焕发生命力的纪录片才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