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银行理财该咋创新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  2004年以来,中国国内商业面向个人正式推出人民币和外币,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从此蓬勃发展,理财产品推陈出新,监管政策也随着不断完善发展。特别是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等,银行理财产品又该如何可持续创新和规范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 <img border=0 alt=银行市场周刊 src="http://img.hexun.com/2011-05-20/129793707.jpg" width=104 hei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2004年以来,中国国内商业' 银行面向个人正式推出人民币和外币' 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从此蓬勃发展,理财产品推陈出新,监管政策也随着不断完善发展。特别是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等,银行理财产品又该如何可持续创新和规范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 <a银行市场周刊 src="http://img.hexun.com/2011-05-20/129793707.jpg" width=104 height=90>银行周刊:
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支付行业或迎寒冬 银行业2011年八大星闻 收益全线超5% 银行卡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利率市场化或令银行少赚一半 和讯网信用卡频道正式上线

主要创新路径

2004年以来,中外各家银行在理财业务领域的竞争日益白热化,产品日趋同质化。为此,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唯有创新才能保持理财产品的生命力。针对个人对理财产品的多样化需求,银行在对客户市场分析和新产品研究方面做了大量调研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类创新产品中:

银信合作类理财产品

2006年,商业银行和' 信托公司合作推出了“双层信托·银信连结理财产品”。银信之间这一创意无限和无比精巧的制度合作与产品设计,为银信实现战略融合开创出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个人投资者银行信托公司、项目提供方等多方共赢的局面。

2007年、2008年,中国' 银监会相继制定并颁布了《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银行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为银信合作开展理财业务铺平了道路,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募集资金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

2009年,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中,投资于信托计划的理财产品数量占比达50%以上。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成为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银信合作的信托计划投向也从最初的信托贷款逐渐扩大到分层信托融资、股权融资、现金选择权、结构性安排及信贷资产转让等。

资产管理类理财产品

2006年,银行资产管理类产品诞生,以“打新产品”的形式为广大投资者所熟知。

2007年至2008年,A股历史上仅有五只新股首日破发,集合资金打新模式风险极低,收益可观,银行新股产品更以“有新打新,无新投债券”的优势,在2007年超级牛市中打遍天下无敌手,曾出现过年度总收益超过100%的盛景。

2008年,新股停发,曾经红极一时的银行打新产品迅速没落。

2009年,IPO重启,但是由于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银行信托公司很难通过拆分来设立多个账户以提高打新收益率,打新盛宴自此一去不返。尽管打新产品受政策所限走向了没落,但随着混业经营模式的推进、银行资产管理能力的成熟,银行资产管理类产品已羽翼渐丰,大有与公募基金、券商理财鼎足而三之势。

结构性理财产品

2004年,结构性理财产品起步,该产品是将固定收益产品与金融衍生交易(如远期、期权、掉期等)做一定比例的组合配置,通过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和小部分资金进行衍生品投资,从而实现了在保本或部分保本的目标下博取可能的高收益

2006年至2007年,结构性产品在个人理财产品中的占比更是达到20%以上。但是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波动剧烈,绝大多数产品没有达到预期收益

2008年,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零负收益”一直困扰着投资者,极大地打击了客户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认购热情,进而导致发行量不升反降,占比更是下降至8%以下。

2009年,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伴随着个人理财产品持续的高速增长,全年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量达到583只,比2008年增长了近20%,但其在个人理财产品中的占比仍然较低,只占到8.1%。

环境变了,银行理财也要创新

银行业务收入转型

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资本市场不断深化发展带来的“脱媒”现象,以及商业银行同业竞争日趋激烈,银行依靠传统存贷利差扩大收入的盈利空间正不断收窄。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已成为当前国内商业银行无一例外追求的经营策略。2004年以来理财业务收入成为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10年10月底,从九家已披露季报银行的实际情况看,其中间业务收入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金融市场不尽完善

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金融产品和工具不断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参与主体也在不断扩大,金融深化的总体水平也不断提高。但作为一个发展中转轨国家,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过多的行政管制和模糊不清的审批制度无疑仍在抑制金融市场创新的活力,表现在市场发展不均衡、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之间相互分割、缺乏联动等等。这种不尽完善的金融市场降低了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效率,但客观上又存在了难得的无风险利空间。这就为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因为银行理财投资的超额收益来源主要是管制套利风险收益银行自主资产配置能力。如2007年银行理财涉足新股认购领域,通过集合资金获取股票 市场一、二级市场差价收益;如如火如荼的银信理财合作,也是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滞后环境下所引发的政策套利,让更多投资者参与分享信贷市场收益

居民理财意识增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进步的长足发展,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目前我国已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富裕家庭,伴随着财富的增加,居民的理财意识日益增强。从投资市场来看,国内已形成了以债券股票 、' 期货和贵金属为代表的四大类主要交易所场内投资市场。与此同时,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纷纷推出了包括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开放式基金、集合资产信托计划、投资型保险等投资理财产品以满足日益增强的居民投资理财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银行不能顺应民意,不能顺应市场变化,单纯依靠传统业务争揽居民储蓄存款,必然在分业经营的金融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将失去客户。为此,2004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与时俱进地推出了银行理财产品以适应竞争性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需要,争夺更大的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并且针对不同客户需求,细分市场,不断为客户设计富有特色且能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理财产品和理财品牌,满足居民的投资理财需求。

资本监管强化

资本银行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屏障,核心作用在于覆盖非预期损失。在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资本协议的推动下,资本充足率标准逐步成为监管当局对各类银行实施清偿力监管以及确保银行之间公平竞争的重要杠杆。近年来,我国监管当局高度重视商业银行资本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率持续提高,平均资本充足率由2003年底的-2.98%上升到2009年底的11.4%。强健的资本基础提高了国内银行吸收损失的能力,并为支持国内经济复苏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国内资本监管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为支持经济增长,银行需保持较高的信贷增速,将消耗大量的资本。在当前国内筹集资本渠道单一的现实条件下,银行在越来越严格的资本监管下不得不寻求合理规避监管的绕道创新。由此,在缺乏信贷资产证券市场情况下,银行创新推出了基于双层信托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将银行部分优质信贷资产转向表外,依靠理财产品募集资金,通过信托转成信托贷款。这种模式不仅形式上绕道规避了资本监管,而且又通过理财产品让投资者分享了信贷资产的固定收益

路径

多方原因,创新仍很难

分业监管存限制

目前我国金融业按照“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形成了目前“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这种分业经营模式使得三个市场在理财业务上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客户资金一般只能在各自的体系内循环,而无法利用其他两个市场实现增值。银行不能直接涉足保险、证券基金等领域,无法实现对个人资产进行全权管理,这从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服务的发展和创新。

特别是,在分业监管模式下,各类不同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类业务受到的监管政策不统一。目前的理财市场有很多机构和产品参与,包括银行的理财产品、证券公司的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公募开放式基金信托公司的集合信托计划、保险公司的新型投资型保险产品等。但是,分业监管造成不同监管部门按照不同的' 法律法规要求对这些理财业务或产品进行监管,不仅监管标准和要求不统一,而且对新兴的金融产品和交叉的金融产品反而又缺乏相应的监管,导致各监管机构相互推诿或者争相监管,出现“监管真空”和“多头监管”的现象。

市场发展仍不足

金融体制改革近30年来,中国金融体系的演变是朝着市场化、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方向发展。但需要正视的是,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在功能、市场深度以及制度上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对理财产品的创新形成了不少限制。

这些限制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工具还不够多样,如人民币衍生产品刚开始;资产证券交易品种还未有效创新;中资银行参与金融产品设计和定价能力不足等方面。

主体非独立性制约

理财业务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它的基本理念应该是“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新型综合性业务。目前,与' 外资银行拥有独立的资产管理机构不同,多数中资银行的理财部门仍然隶属于金融市场部,有的在零售(个人金融)部门等,更多的则依附于银行产品或渠道部门。从理财产品的设计、到投资的管理,甚至是资金的结算,各个相关部门可能都要参与,专业化程度还不高,也难以摆脱在银行体系内部的附属地位。究其原因,是中资银行仍然延续传统存贷业务下的组织构架,面对传统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受到的种种挑战,这种陈旧的组织体系已经难以给发展银行理财业务创造宽松环境。

近年来,客观上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带来的存款资金分流,在监管部门强化商业银行存贷比监管的背景下,理财的发展和储蓄存款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对内部发展矛盾。这就造成理财产品的开发设计部门不得不部分围绕着“吸引存款”的阶段性目标来发展理财业务。各家银行通过此类理财产品才能达到“存款”利率上浮,实现差异化报价,于是理财业务无奈地走上了“假理财、真揽储”的死胡同,更别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发展了。

产品个性化不足

由于银行理财产品受到投资渠道的限制很难有所突破,个人理财产品大多只是传统业务的组合,尽管各家银行都积极推出各种金融产品,但在产品的种类、结构和服务功能上往往大同小异。因而使得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新产品一经推出,类似产品也会相继出现,使得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上弥漫着浓厚的简单模仿和跟风的“羊群效应”。例如,2007的打新股类产品、2008年的商品类产品、2009年的银信产品等无疑都是当年红极一时的理财投资方向,形成了同类银行理财产品的扎堆涌现,目标客户群体也交叉重复,于是出现“银行乱战零售市场,理财产品烽火正炽”的情况。这种情况势必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大打“价格战”,二是比拼销售能力,而不是银行自身的资产配置和管理能力。这种建立在比价格、比销售基础上的理财业务扩张是非常粗放的,因为从产品设计到客户关系管理都还没有长远而缜密的统筹规划。随着我国个人理财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利润空间不断收缩,这种粗放式以争夺市场份额为目的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

产品创新需要政策“给力”

正确定位银行理财业务,界定其' 法律关系并规范其发展。

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顾问型理财服务和信托型理财服务进行更为明确的区分。具体来说建议如下:一是应突破分业监管限制,对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理财业务统一明确依照信托制度及其法律关系予以规范,尤其是银行理财业务应与一般的理财顾问和咨询业务予以区分,单独予以规范;二是要进一步规范银行作为受托管理人的角色,银行理财业务部门应为独立的代客业务部门与银行传统业务进行业务操作和风险隔离;三是要引入信托理财资产的独立性保障机制,考虑商业银行自身的托管功能,理财资金托管可在管理银行托管,但必须设置相对独立的托管体系和隔离墙,确保理财产品资产的独立性,与银行自身的资产予以区分。

不断完善监管政策,实施银行理财机构分类监管。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发行主体层次多样,良莠不齐,往往一个政策针对所有银行机构,这必然影响到部分优质机构的创' 新动力(' 310328, ' 基金吧)。为此,建议银监会在加强对产品和客户监管的同时对银行理财业务发行主体机构实施分类监管,如分为创新类、规范类、风险类等,对不同类别的银行进行区别监管,对风险管控能力、产品研发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强的创新类银行,监管部门应鼓励其做强做大,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同时,通过对理财银行划分不同的等级类别,依此明确不同银行在理财市场上的定位,既可以减少风险隐患,也有利于加强银行之间分工协作,进而形成高效、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

明确银行理财业务发展重点,立足市场现状鼓励创新发展。

笔者认为,我国银行理财应立足银行自身优势以及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现状,重点创新发展以组合资产管理业务和以人民币衍生交易为基础的结构性产品。具体包括:充分发挥银行债券市场的优势,包括参与银行债券市场国债、金融债以及' 央行票据等交易;充分发挥银行在信贷市场的优势,积极参与在全国性信贷转让市场或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领域;积极创新基于资本市场的资产管理类理财产品;积极与国内投资银行或其他机构合作,创新发展基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沪深股指、人民币汇率以及部分A股股票 价格等人民币资产或价格相关的衍生交易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金融控股集团框架内,加强资源整合推动银行理财创新。

在现有分业监管、分业经营的模式下,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可以说在夹缝中生存,部分创新需要借助外力,如信托公司、专业投资顾问等,尤其是涉及到跨行业的业务创新一般都难以突破。同时,我国金融控股集团已经开始形成,如光大、中信、平安集团等。为此,笔者建议在金融控股集团内,加强集团内部资源的整合力度,同时监管部门也给予一定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控股集团旗下的商业银行开展面向高端' 私人银行客户的理财创新。如银行发行的类基金型投资管理类理财产品,由集团相关的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作为境内二级市场公开交易股票 或与其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的投资顾问。

注重理财创新型专才的培养和银行理财市场的培育。

银行理财业务根本上说是银行依据信托关系的代客资产管理业务。在总行层面,银行理财部门不仅需要结合国内外金融发展趋势金融市场趋势不断设计创新产品,而且也需要对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进行交易运作或组合投资。同时,在分支行层面,银行财经理要将不断创新的理财产品收益风险特征完整陈述给投资者,也需要有理财专业能力,而且要有良好的客户沟通技巧。目前国内针对个人理财领域的专业人才培训主要是中国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参照国际规范组织的金融理财师和国际金融理财师培训和认证,上述资格认证更多是从个人理财顾问或者理财规划角度,而不是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角度。为此,建议银行还应结合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特点,多培养具有组合投资管理、金融衍生交易、产品设计开发等综合型专业人才,为银行理财持续深入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回顾

从“个人理财”起步

2004年,自光大银行推出第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起,各家商业银行纷纷跟进,银行理财市场从此蓬勃发展,理财产品推陈出新,成为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部分,许多老百姓都是从这时候开始零距离接触“个人理财”概念。

发行状况

在2004年到2006年的前期发展阶段,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迅速扩大,种类趋于多样化,设计创新性有了明显突破。2007年' 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人民币产品发行1302只,外币产品发行1760只,其中以信用、股票 产品居主导。2008年56家商业银行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4456只,2273只到期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4.52%,总体平均年收益水平远高于定期存款利率。受2008年下半年理财产品零、负收益的影响,2009年银行理财市场经历巨大的萧条,各大银行推出的产品多以稳健为主,如涉股类的风险较大的理财产品发行则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平均年化收益率也降至3.26%。

收益结构

从2004年至2009年,保证收益型产品在理财产品中的占比从50%以上下降并大体稳定在30%左右的水平,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占比从49%下降到14%,同期非保本浮动收益性产品比例大幅提升至50%以上。

币种结构

人民币、美元和港币产品从2004年至2009年,分别从14%、64%、19%的占比变为84%、9%、2%。从占比的变化上来看,人民币理财产品获得了爆炸式的增长。事实上,抛开比例不看,美元和港币产品数量在同期也是有一定增长的,只是所维持的增长率较低。对比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跨越式成长,市场份额自然逐步被占据。

期限结构

从2004年至2009年,期限为半年以内、半年至1年、1年至2年、2年以上的产品的占比从16%、17%、28%、39%相应变为73%、22%、3%、2%。从占比的变化很容易看到一个规律:较长期限的理财产品数量在急剧减少,而具有较好流动性的、期限较短的个人理财产品获得了大幅增长。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

天风证券:淘金5G新基建 智慧路灯有望撬开千亿新市场顺水鱼财经

上一篇:

午评:贵州茅台早盘整体表现平淡 涨0.28%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