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本文章内容为作者应和讯网专栏之邀,独家授权和讯网发布。和讯网邀请各界名家开设专栏,为读者提供趣闻博见。敬请读者关注更新。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评价和衡量中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质量及对社会经济影响程度等已经提到了日程,建立与中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经济指标体系更显得日趋重要。
城镇相对于乡村有许多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在中国,除了城市经济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外,城市福利,特别是公共社会福利的存在,是长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存在的客观条件。城市社会福利包括' target='_blank' >方方面面。但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就它的就业机会、医疗条件和教育环境。关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早在2007年冬季,我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 研究所张平所长助理(研究员)有过一次比较深入的交流,张博士的想法更为深刻。他当年就认为,中国城市化发展,必须把就业与教育、医疗的公共福利更为强化,不论是大中城市的发展还是中小城镇建设都应如此。过去政策面上不提城镇化,就是因为中小城镇建设难以保障以上三种公共福利的充分到位,中小城镇建设缺乏吸引力和保障。因此,在那一时期,中等以上城市建设加快的现实自然也就验证了我们及社会的共识。时代和社会都在变化,目前东部产业转移的步伐正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更提到了重要日程,农村人口就地就业和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已经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中城市发展的方向必将让位于城镇化。
就中国县级以下城镇的现状看,就业、教育和医疗的公共福利条件仍不具备留住农民转化为市民的条件。随着社会包括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注重医疗、教育的心愿越发越重了,望子成龙、身心健康的生活,并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就业保障是所有市民的共同期盼。有条件的农村村民,在选择居住住所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大概就是子女的就学,其次是就业,最后是医疗。这三项在不同城市的比较与排序除了地区性因素外,可能是农民移居城镇最要思量的。因此,未来的城镇化建设必须要解决好进城居民的就业、教育和医疗问题,否则大跃进式的城镇化只能演化成一出“空城计”而已。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5650688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