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12月中下旬都是资金面最紧张的时刻,资金回流银行体系、产业资本回笼资金等都让市场形成一种谨慎预期;而A股却选择在最不可能产生" 行情的时点出现逼空走势,且量能始终保持在800亿元上方。强势逼空的背后不仅仅是基本面改善、政策红利预期等显性因素,这或许是对一种新格局、新背景、新周期的憧憬,而这种类似朦胧的蓝图在各路资金、尤其是" 主力资金间逐步形成一种共识。之前市场认同度较高的春季行情正在提前上演,而只要沪市单日量能能够维持在800亿元上方,中级反弹行情就不会轻易结束;即便指数后市空间有限," 个股的结构性行情也会让市场充满赚钱效应。
传统阵痛
与新周期变革的过渡
从长周期来看,A股自2008年以来持续走熊的根本原因是供求关系下的传统阵痛,这种阵痛要追溯到10多年前关于股权分置的设想,随着设想演变为预案、再变成方案并正式实施,A股的传统红利开始转变为阵痛,这种阵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缓解的。随着十八大后传递出的种种信号,未来新周期或许会有所不同,改革红利或超出预期。
从经济结构上看,过去10年以大规模投资、出口拉动的发展模式已到尽头,这种传统阵痛直接传递到A股的基本面上,估值中枢和盈利预期下移造成结构性“戴维斯双杀”。而十八大后对于城镇化的高度重视虽然未摆脱以投资为主的模式,但结构上得以优化,并且针对经济效率低下的一些症结有所突破。最典型的当属国务院降低流通费用10项措施、深入推进收费公路专项清理、降低偏高的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高流通成本一直是经济发展效率低和通胀的症结,此次着手处理高物流成本相当于为调结构打基础。同时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也是打破传统资源垄断的试探性举措,理顺资源价格同样为今后的结构调整奠定基础。看似简单的两项举措,却释放出结构调整的积极信号。
从政策导向上看,居民收入结构调整、结构性减税的迫切性已行至临界点。明年中央政府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相较于2012年增幅达50%。除了财政赤字外,还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调入2700亿元,两项相加可支配总量达到1.07万亿,这种大幅提升反映了经济结构调整和民生事业等刚性支出将有所扩大,长期看来属于健康可持续的策略。虽然大规模变革短期推行可能有时滞,但随着经济结构的理顺,这种以民生和消费为主的导向也会逐步被提上正轨。这种预期虽然无法量化,但会增强市场信心、并且直接传递到A股上。
从资金博弈的角度看,10月以后IPO过会率和发行密度急速下降,针对发行制度的改革也被不断提出,目前积压的过会公司和拟发行公司近800家,而如果选择在市场反弹阶段贸然加快发行节奏,必然会再次挫伤市场。消息面的平静或许是正在酝酿新的变革,即使市场对于融资机制仍不乐观,但物极必反,当一种模式运行至临界点后,转机也会随之出现。其实可供腾挪的对策并不少,如延长产业资本限售期和制定限售价格、更严格的IPO问责机制等。“救市先救心”,近期资金敢于高举高打更多也是出于对新周期高层先“救心”的押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