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 博客," 微博)》特约作者 玄铁令
判断本轮" 行情的性质无疑是下一步腾挪的关键。2012年龙腾未果反而被困浅滩,未来数月更宜蜿蜒蛇行,以反弹的心态来参与,从量能变化看人气,融合时间点和政策点来测拐点,或许更有胜算。
A股从1949点逼空式上涨看似突兀,实则是攥着全球股市大牛行情的牛尾。今年以来,摩根斯坦利(MSCI)世界指数涨幅约为13%,5年来累计跌幅仅为3.4%。这不是因为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已远走,而是各国" 央行印钞助涨股市。相比之下,沪综指即使年线收阳,仍在全球股市垫底。接近连亏三年之时,A股暂别弱市,这是超跌后的技术反弹。涨势凶悍源自机构配置周期股从超低到平配的匆忙调仓。深层次原因则是高层换届带来的利好预期,以及期待各地政府换届后的政治周期红利和新一轮投资冲动。日本股市近期大涨,亦是政府换届效应发酵。
清朝程允升云:“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阴阳转换虽是必然,仍需天时地利和人和。仅凭12月份单阳来定牛熊,未免过于武断,暂以一波中期反弹行情视之,在战术选择上更为从容。
井喷行情常常夭折。在2002至2005年熊市中,沪综指在2002年6月、2003年1月和2005年2月单月分别大涨14.32%、10.47%和9.58%,但熊市并未终结。1949点是不是大底,要看" 大盘后续几个月的表现。
牛市需要多底共振
牛市常在犹豫中出现,底色是政策利好堆积如山、经济大底早现、增量资金厌恶入场以及股市大鳄多残。当下,市场最大分歧仍在于经济和政策调控是否见底。真正让大家都赚钱的牛市,如1999~2001和2005~2007年的牛市,通常建立在企业盈利持续高涨、场外热钱持续入市以及新时代估值理念的基础之上。
如果经济和调控不见底,则类似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的那轮大反击,涨幅虽大,但动力主要来自于打鸡血式的暂时性刺激。这和当下全球股市的货币推动型牛市特征类似。承蒙史无前例的无限量版量化宽松政策提振," 美国房价连涨9个月,投机资金已蠢蠢欲动。副作用是" 新兴市场国家滞胀加剧,这迟早会传染至发达国家。
欧美日央行都在押注长通缩,各国财政去杠杆和货币加杠杆的另一面,是明年全球经济继续深度衰退。衰退会否伴随通胀?美联储会否提前" 加息?这或许是明年金融市场的最大“黑天鹅”。
明年" 两会定调行情高度
自2011年4月告别3067点以来,A股进入量缩价跌的持续调整期,盈利和估值同时下行的戴维斯双杀行情出现。四大结构调整或是主因:经济去房地产化和企业去杠杆化、社会融资去过度银行化和A股去流通股权溢价化。
调结构未见底,股市信心明显不足,差钱成为A股特有景象。这和" 港股水淹、" 美股钱多形成鲜明对比。2007年底,沪市流通市值为6.32万亿元,全年成交额达30.97万亿元。当时接近5倍的年换手率,唱响一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牛市大戏。目前沪市流通市值约为13.07万亿,年内成交为16.3万亿,市场年换手率降到1.23倍。本月逼空式上涨行情看似涨势如虹,但仍是场内机构自救,沪市本月日均800亿元的单日成交,和前两年动辄逾2000亿相差太远。
如果出现大牛市,前提是彻底扭转市场预期,国际国内热钱进场。这需要调控政策大转向,不仅是稳增长,更要快增长。明年“两会”期间会兑现类似预期么?恐怕要打个大问号。如果“两会”政策基调低于预期甚至看反,则股市可能重返弱市。毕竟,在房价高企和通胀隐忧以及影子银行风险极大的背景下,类似于2008年底的货币财政双宽松政策难以再现。不过,在政府换届之前,仍有两个多月的政策真空期任凭" 主力发挥。无论是对城镇化的美妙憧憬甚至偏题炒作,还是对调控松绑的非理性预期,都在营造政策偏暖氛围。
在年关资金面偏紧的背景下,“只争朝夕”式炒作的出现,预示着春季攻势提前发动,结束点是在春节还是“两会”前,尚有待观察。不管“两会”期间政策利好会否超预期,届时都将是套现良机。从历史规律来看,大牛市多是双重甚至多重底,定有右侧建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