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博客,微博)》特约作者 诸法空相
热词一:钻石底
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在“钻石底”这个词儿刚刚被热炒起来的时候,我还不得不向身边人怯怯地问一声:“' target='_blank' >李大霄是哪位?”尽管后来钻石底成了暂时底,却无碍大霄之名响彻云霄。虽然一度被当做是反向指标,以至于在12月6日喊出“1949是钻石尖”时,还导致股指一度震荡,其威力堪称大焉。但我以为,李总所坚持的钻石底,其指向意义早已超越了股市趋势探讨的范畴。
经过连续三年熊市的洗劫,此时萦绕在投资者心头的底部,早已不只是一个用于买进卖出的理性分析,而是升华成了一种信念、一种在股市上坚持下去的意志。如果没有了这种意志和信念,相信销户数绝不会仅仅是目前这样的数量级,恐怕翻个10倍都不是难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总并不是在为他个人名誉呐喊,也不是在为' target='_blank' >英大证券的投研能力呐喊,而是在为中国股市和中国股民呐喊。他是要呼唤股民们清醒、呼吁沉醉于制度性暴利中的权贵资本觉醒,毕竟大家还都想在资本市场上继续玩下去,谁都不愿意彻底毁掉这' 个股市。
钻石底不是不可能被砸破,只是一旦被砸破后便会沦为炭灰,而再也不会升级成石墨烯。
热词二:黑天鹅
黑天鹅是珍稀动物,但在A股市场上不是,至少在今年,黑天鹅满天飞,而且没有迁徙和冬眠。
从年初' howImage('stock','2_000766',this,event,'1770') 通化金马(' 000766,' 股吧)的毒胶囊,再到' howImage('stock','2_300146',this,event,'1770') 汤臣倍健(' 300146,' 股吧)铅超标,又有农药残留的张裕A、伊利牛奶汞超标、双汇火腿肠中的“肉芽”,直到最后“收官”的白酒塑化剂和' target='_blank' >新希望的激素鸡。所有被彪炳为白马的消费股,几乎无一例外地沦陷,成为消费者担忧食品安全的靶心。
不是总有人刻意要“刨”他们,只是此前他们在不择手段谋取利润时,早已把道德二字浸淫在夜壶里而丢到墙角,把昧心钱看成了理所当然。当潜规则已不再令人羞于启齿,甚至公开摆在桌面上被宣传、被效仿,当良心沾染了铜臭后被塞进裤裆里,黑天鹅必然泛滥成群。
事实上,黑天鹅这个词原本是用于形容那些不可预知的意外之灾,而就今年泛滥于A股的消费品质量危机,却似乎更适用于“报应循环”,他们自己先前造下的孽,赶巧集中在今年结出了恶果,这能怪得着谁?如果去责怪“恶意”曝光他们的媒体和机构,消费者能答应吗?
热词三:浑水式做空
这是伴随着“黑天鹅”频出后的连锁反应,从年中的' howImage('stock','1_600030',this,event,'1770') 中信证券(' 600030,' 股吧),到年尾的酒鬼酒、' howImage('stock','1_600518',this,event,'1770') 康美药业(' 600518,' 股吧),刚刚引入了做空机制的A股的适应力,的确令人瞠目结舌。
其实严格来说,我们不应该把每一次针对上市公司的负面言论都往“浑水”身上靠,例如中信证券案,几条凭空捏造的谣言愣是能打出一个跌停板,只能说是在借助二级市场的孱弱而已,如此低级的伎俩也被挂上“浑水”的名头,浑水肯定是不乐意的——严谨的' 研究报告,岂能与诽谤和骗局相提并论?
当然,随后监管部门的态度也很明确,谣言式做空是不会被纵容的。与此同时,我还想说的是,对于那些基于合理分析、逻辑缜密的做空行为,我们还是应该大加赞扬、大加鼓励的。就算蓄谋做空者是苍蝇,那也是在叮有缝的蛋啊。对与错、是与非,应该由上市公司自己来澄清(或澄而不清),投资者自有明鉴。即便是分析报告有误,也是一个让投资者深入了解上市公司经营细节的机会,不能说是无益的;而如果确实揪出了“硕鼠”,则更是为资本市场正本清源。
同时,谣言做空难以被容忍,那么谣言做多呢?这也是在“搅浑水”啊,是否也应该被处以严刑峻法?否则听信了传言而被蒙骗的投资者找谁去?既然市场的交易方向已是双向,监管自然也应如此,这才是与时俱进嘛。
热词四:股份回购
如果连上市公司自己和大股东都没信心,那凭什么让股民树立起信心?在这个方面,' target='_blank' >国资委可谓一马当先,' howImage('stock','1_600019',this,event,'1770') 宝钢股份(' 600019,' 股吧)更是甘当表率,以至于引发了连锁反应、影响到了' 中小板,这不,就连' howImage('stock','2_002367',this,event,'1770') 康力电梯(' 002367,' 股吧)也发布了回购预案。这对于A股市场来说大有裨益。
' 美国股市就常见股份回购案例,或受迫于股东要求、或受迫于管理层自己的“面子”,但结果无非都是在保护股东利益。' target='_blank' >巴菲特也认为在股价被低估时实施股份回购,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每股内在价值,前提是回购价格低于每股公允价值。
但在一贯高估值的A股,这样的前提条件实在不常见,假如让那些市盈率还在20、30倍的' 创业板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只会加速其每股价值的灭失。
因此股份回购说到底还只是手段,要让股市好起来还是要有优质的、持续增长的上市公司。把好上市关,别让造假者蒙混进来,同时严格执行' 退市制度、剔除股市机体上的毒瘤,这才是根本。
热词五:新三板
' 新三板喊了很多年,现在真的是胎动了,因为监管部门表了态,支持现在IPO排队审核的公司先上新三板。因此,新三板2013年或许会像当年的创业板那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经开启其规模会犹如核裂变一般。
新三板好处多多:可以分流上市融资压力,可以先让准备上市的公司经过检验和洗礼,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需求……但是,且等一等,惟一让人担心的是,新三板会不会成为权贵资本渗透拟上市公司的便捷通道,最终导致新三板沦为创业板市场的起跳板?同时,监管部门关于“新三板上市公司在日后进行IPO时可以优先”的表态,更进一步加重了这样的担忧。因此,针对新三板的信息披露监管和交易行为监管丝毫不可放任,否则只会让新三板沦为滋生内幕交易、利益输送、圈钱交易的污垢地,为创业板埋下若干颗地雷。
就算是新三板,发展过快也必然会出问题,就像《让子弹飞》里面的经典台词“步子迈得太大,就会扯着蛋(淡)”。
热词六:融资融券
' 融资融券其实无非就是信用交易的一种形式,尤其是融资交易,原本就有很多' 券商营业部针对大户进行资金拆借,不算稀奇;只不过因为有融券,多增加了一条做空市场的手段和路径,由此才博得投资者的分外关注。
结果不成想,融资先行,融券则“无时间表”。表面上来看这是监管部门对于股市的“细心呵护”,生怕融券这柄利剑刺破投资者那已残存无几、孱弱不堪的信心。其实,这走岔了。股市上最大的风险就是不明确,就如同告诉一个人被判了死刑、却没说哪天执行一样,终日就剩下提心吊胆了。融券也是如此,既然已经喊了出来,就肯定是要来的,今天不来,明天也要来。你越是遮遮掩掩,那边心里就越是七上八下,生怕哪天刚买了' 股票 ,就赶上被“融券”了。
因此,监管部门与其在何时推出融券上举棋不定,倒不如顺其自然、技术条件允许即可,然后把心思和精力放在违规交易监管上,这才是真正维护投资者利益和信心之举。
热词七:' 大小非减持
其实之前几年都有大小非减持,惟独今年被炒得特别热,为何?前两年的二级市场中还有赢家,当然不是散户,可能是'私募、可能是游资,反正桌上的牌还能有人玩;今年就惨了,除了解禁抛售的大小非之外,剩下的都赔得只剩下裤衩了。一吃三,能不遭人恨?
小非减持倒也好说,大非减持可就不能不令人揣摩了。比如' howImage('stock','2_002177',this,event,'1770') 御银股份(' 002177,' 股吧)吧,大非解禁之前啥都好说,连签大单、' 业绩高增长;可这刚一解禁,董事长杨文江减持起来就毫无手软,连控股权都不要了。呵,这不是明摆着要撂挑子吗?连大股东都不玩了,投资者凭什么陷在这家公司的股票 里陪他玩?搞不好还不给他减持当了垫背的?
这些次' 新股中的大小非,靠着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大跃进”实现了' 财务自由,从股市里拿走了什么,大家都看得见,可带来了什么呢?持续高增长的罕见,业绩变脸却是一地鸡毛,这能怪投资者抱怨吗?能怪有人摇旗呐喊“二次股改”吗?或许,为此来一场“清算”都不为过。
热词八:公司债
股市孱弱,新股还连连破发呢,老公司想再融资更是难上加难。好在东方不亮西方亮,增发的路被堵了,又开了公司债这条道儿。
今年公司债发行可谓火爆至极,无论是投行还是中介机构,也都能从中分一杯羹,尽管这比起IPO来说是毛毛雨。但鲍鱼吃不着了,也只能尝尝带鱼的滋味了,聊胜于无嘛。投资者似乎也该为此欢欣鼓舞,好歹是减轻了上市公司再融资压力了。不过,且慢,是债,总之是要还的,关键是怎么还。
发行公司债的都是缺钱的主,否则谁也犯不上白给人家利息,连带着养肥了某些号称“年薪600万”的债券投资经理。那么他们三年后就不缺钱了?公司债到期怎么还?如果在这三年里盈利能力没能随着债券融资到位而同步提升的话(从股权融资后的实际表现来看,这不新鲜),三年后还是依旧缺钱。于是,要么公司债成为一个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要么又得直接或间接“债转股”,压力还是要股市来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