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高抛低吸,赚钱不难?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img src="http://i8.hexunimg.cn/2013-02-02/150871669.jpg" alt="张常春/制图" border=1 align=middle>张常春/制图 看看20余年来几波大牛市的涨幅,人们很自然会得出“赚钱不难”的结论。可是,一旦深入市场,知晓了沪深股市独特的交易风格与投资者的行为特征之后,我们会发觉,“赚钱不难”大体上只是一个愿景、一个梦想。 20余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张常春/制图张常春/制图

看看20余年来几波大牛市的涨幅,人们很自然会得出“赚钱不难”的结论。可是,一旦深入市场,知晓了沪深股市独特的交易风格与投资者的行为特征之后,我们会发觉,“赚钱不难”大体上只是一个愿景、一个梦想。

20余年来,沪深股市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中之一就是牛短熊长熊市不仅经历的时间久,而且调整的幅度也常常出人意料。以' 上证指数为例,第一波大调整从1992年5月的1429点到1992年11月的386点,最大调整幅度为72.98%。此前的1992年3月,上证指数最高仅382点,两个月就涨到1429点,经过5个月的调整又回到386点。也就是说,从指数的角度看,1992年11月之前7个月参与的交易者都悉数被套。

第二波大调整从1993年2月的1558点到1994年7月的325点,调整幅度为79.14%。而这一波调整之前的上升市只有4个月,下跌则长达17个月。接下来的第三波调整始于1994年9月,历时16个月,直到1996年1月的537点才结束。而调整之前的上涨还不到两个月。

2000年之后,沪深股市牛短熊长的格局依然如故。2005年6月,在经过整整48个月之后,上证指数跌破千点大关,低见998点,最大调整幅度为55.55%。而之前最近一次告别1000点是在1997年2月。理论上,这意味着1997年2月至2005年6月的8年多时间内的交易都是没有效益的。这其中肯定有人赚了钱,但本质上是零和游戏你赚的是别人亏的。

2005年6月指数低见998点之后返身向上,迎来了A股历史上最壮观的牛市,上证指数高见6124点,历时28个月,最大涨幅为513.62%。但仅仅12个月后又回到1664点。人们也许认为,从998点到1664点,三年时间涨幅超过60%,投资者应该有不差的收益。可是,他们忽略了沪深股市疯狂投机的行为特征。这种交易行为具有“盲目从众、急促追高、忍痛被套”的气质内涵。这样的行为模式构成了沪深股市之独特内涵,与股市之构造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离我们最近的轮回是“1664点-3478点-1949点”的循环。从目前情况来看,1949点成为调整终点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此,则本轮循环中的上升时间为9个月,而调整持续了40个月,调整幅度为43.96%。

由此可以看出,牛市短暂急促;熊市绵长拖沓,在这样的市场中,赚钱是非常困难的。在短暂的牛市中,投资者的账面盈利大多很可观。但是,如果没有及时出局,或者稍微麻痹一下,账面盈利就会化为乌有,接下来就是套牢、割肉,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使顶部离场了,绵长的调整也会将那些顶部出逃的幸运者裹挟进来,让人无法拒绝熊市的煎熬,这样的事例在几轮熊市中数不胜数。参与1993年11月反弹投资者被套到325点;1994年8、9月的反弹筹码被套至1996年1月的537点;2004年4月之前1400点至1700点之间的反弹最后落点在1000点附近。6124点开始的调整最具代表性。当指数跌破3000点时,离高位已有50%的距离。那些侥幸在高位出逃的人忍不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可是,他们后来不得不接受1664点的洗礼,资产损失折半。

也许我们怀疑个人投资者的知识与能力,我们可以谴责他们冲动、盲目、不成熟,是他们的无知与鲁莽造成了A股的无常与荒唐。但是,伴随股市成长的还有众多机构投资者,尤其不可忽视的是2000年之后成长了一大批基金。但是,2001年之后,他们的' 业绩表现也是随行就市,乏善可陈。庞大的机构投资者不仅没有改变跌宕起伏的市场格局,以维持市场平稳有序持续的发展,相反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在这样的基本格局中,经济理性荡然无存,能够从容入市,理性了结,保住投资收益投资者寥寥无几。由此,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牛市中后期急剧增加的开户数与成交量,以及大批投资者蜂拥入市、追高买入的壮观景象。而到了熊市中后期,斩仓离场的人又纷至沓来,络绎不绝。一些人誓言再也不进股市。这样情绪化的市场格局是何以形成的;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格局,还股市以本来面目;投资者何时才能成熟理性,借助股市增值财富……这些问题一直缠绕着有识之士,苦恼着千千万万的投资者

经济理性不足、迷恋于政策信息与小道消息,习惯性地眷恋题材概念,是A股的又一个特征。20余年来,政策动向、领导讲话、会议消息等是影响' 行情的主要因素。类似消息中,有些可能促成新政策,有些暗含着未来的政策取向,还有一些仅仅是个别官员的主张、猜测,乃至学者的学术探讨,他们基本上不可能产生直接的经济结果,更不会左右上市公司的经营。但是,敏感的投资者往往浮想联翩,见风为雨。现在回过头去考察一番,我们可以发现,过去对市场走势产生重大影响的消息又有几条真正对股市、对上市公司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在三番五次的过激应对中,投资者的反应又有几次是恰当的、正确的?

199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超过9%,为股市平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是,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我们的股市为什么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特征?原因无非两个:要么股市反映过度,透支了经济成果,需要大调整来修正;要么GDP虚假繁荣,没有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现在看来,这两方面的因素都存在,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投资者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

天风证券:淘金5G新基建 智慧路灯有望撬开千亿新市场顺水鱼财经

上一篇:

沪指高举大旗冲上2400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