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时报记者 朱雪莲
机构并非总是潜伏,偶尔也喜欢追高。根据《证券时报》络' 数据部统计,自2009年以来,两市有135只' 股票 在前一个月涨幅超20%时仍获得至少四家机构席位的积极买进。其中,105只股票 在机构大举买入的当天以红盘报收,涨逾9%的股票 数高达55只,仅有30只股票 出现下跌,而买入次日下跌的股票 仅24只。机构的大量扫货对于' 个股短线表现的刺激作用相当明显。
不过,统计数据同时显示,在机构买入后第三天出现下跌的股票 数迅速增加至47只,而买入后1个月内阶段下跌的个股更是高达65只,占比48%。这表明在机构集体买进以后的1个月内,个股出现上涨与下跌的概率基本相等。也意味着如果机构买入后一直持有,则在1个月内获利或者被套的可能性是五五开。其中,' howImage('stock','1_600295',this,event,'1770') 鄂尔多斯(' 600295,' 股吧)、' howImage('stock','1_600293',this,event,'1770') 三峡新材(' 600293,' 股吧)、' howImage('stock','2_002390',this,event,'1770') 信邦制药(' 002390,' 股吧)、' howImage('stock','1_600466',this,event,'1770') 迪康药业(' 600466,' 股吧)、' howImage('stock','1_600432',this,event,'1770') 吉恩镍业(' 600432,' 股吧)5只股票 在2009年获机构力挺后,1个月的阶段跌幅超过了20%。
以迪康药业为例,公司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默默无闻,受' 业绩下降影响披星戴帽,而且股价在2008年跌至2.61元。但在2009年以来,受蓝光集团重组预期以及火爆的摘帽' 行情影响,该股迎来了一波飙升行情,并在7月23日创出阶段反弹的高点13.5元。而就在前一天即7月22日,公开交易信息显示,该股获得四家机构席位的合力买入。不过,因多项信息披露违规,公司8月初受到' target='_blank' >证监会警告处罚,该股股价也在短期内一落千丈,在机构买入后最大跌幅达37%,1个月内下跌25.68%。此后一年多迪康药业都在进行区间震荡,13.5元的高点直到2011年2月才被突破。三峡新材亦是如此,在2009年8月5日五机构联袂入驻次日即创出阶段新高,1个月内下挫23%。看来,机构追高买入重组股后,短期内相关个股的风险或更大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