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锦秋
有人认为,IPO不是洪水猛兽,但近日市场的走势告诉我们,市场对IPO不是一般的怕,而是怕得要命。
IPO暂停让股市得到暂时喘息,不少投资者留在股市投机炒作。随着' target='_blank' >证监会审核通过' 中国平安可转债发行申请 (可转债具有债券和' 股票 的双重属性、被认为是为IPO重启投石问路),以及有媒体报道“目前已有60余家企业拿到上市批文,4月份IPO重启的可能性非常大”等消息,市场在3月28日出现暴跌。
历史上市场多次暂停IPO又多次重启,有人统计重启后一个月内股指上涨概率达到八成以上,因此得出 “IPO重启并非是拖累或助涨市场的关键要素”的结论。笔者对此难以认同,A股市场作为投机市场,影响估值的主要因素,就是资金与股票 的供求关系。在2009年之前,每次IPO重启,多是把市场搞得火热,趁着大量投资者鱼贯而入,市场形成上涨趋势和惯性,然后再重启;彼时上市公司家数较少,通过吸引资金入市,股票 与资金的供求关系很快就容易找到平衡,这样市场自然对IPO不太敏感。
自2009年IPO闸门再次打开直到2012年再次暂停,IPO经历了一次大跃进,上千家公司上市,而不少老上市公司的' 大小非、大小限也逐步解禁,由此市场资金入市难以应付股票 供应的增加,至今难以找到平衡;就算2012年底以来的一波轧空' 行情,也透露出多头的不自信,只能用轧空手段,不少老散户还趁反弹离场。世易时移,现在投资者对市场积弊认识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对IPO圈钱反感,而且市场规模越来越大,难以靠人海战术形成长期的资金推动型牛市,驻留投资者显然会根据IPO重启日期以及市场强弱情况趁机打提前量开溜,而不会墨守成规坐以待毙。弱不禁风的市场,自然对IPO重启风声鹤唳。
另外,' target='_blank' >郭树清任职期间,确实推动了包括' 新股发行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但还没有触及根本,很多实质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后来,为了提高新上市公司的质量,开展了IPO' 财务核查打假行动,这无疑是正确之举,但指望一场打假就能解决新股发行中的所有问题,这恐怕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IPO核查只能算是对发行人造假攻坚战的开始,而非结束。造假与反造假,还需要经过多个轮回的斗争。
如果能够确保每一家公司上市都不造假,同时市场制度又能确保它为投资者兢兢业业创造回报,这样的IPO重启谁会惧怕?问题是发行人上市圈钱是“不圈白不圈、圈了也白圈”;据报道现在虽有部分发行人中途撤回IPO,但不少有硬伤的IPO项目仍然"赌一把"参与IPO抽查。这样的IPO重启,谁会不怕?
可以说,要确保IPO重启,需要很多配套举措,包括杜绝基金为新股发行捧场,控制新股恶炒操纵,需要让市场形成价值发现功能,需要市场形成发行人权利与责任对等机制,这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真正权责对应的市场,不会有那么多企业黑压压耐心排队等待上市,成熟市场企业上市不是去捞什么油水,若抱这样的想法上市就可能面临各种处罚。当前大批企业孜孜以求在A股寻求上市,反过来也证明发行人上市可以享受到“责任与权利不对等”的特权,这个实质问题不解决,任何时候重启IPO都可以说显得仓促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