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艳照门”让很多人重新开始讨论互联网对伦理、法治、个人自由等各个领域带来的影响。小玻却提醒大家,中国的互联网文化现象并不仅仅只有“木子美”、“芙蓉姐姐”、“艳照门”事件……事实上,还有其它更多有价值和建设性的东西。比如,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为何互联网界草根力量突然崛起,甚至成了业界话语权的中心?
“5G评论”的召集人之一青熙是互联网爱好者,也是我朋友。
2007年4月26日,上海举办第一届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大会,因为没有吃午饭,我和青熙出去喝豆浆。其间谈到Keso,彼此做了一个假设——假设此时Keso坐在我们对面,会怎样?
出人意料,答案都是“惴惴不安”,因为——紧张。
其实,我们都认识Keso,因为工作关系,青熙经常与Keso联络,我也曾采访他;但说不明白,这是一种类似对“真理”的敬畏。
Keso原名洪波,Keso是他自己生造的一个名字,不是英文单词,取中文“咳嗽”——他以前的网名。Keso曾任Donews(已被千橡集团收购)主编,现为五季咨询合伙人。从2003年12月开始写博客,目前Keso的“对牛乱弹琴”是国内互联网评论点击量最高的博客之一,内容主要与互联网相关,见解独特、观点鲜明。
我想这个时代,聪明人到处都是,但要让人敬畏却不容易。我们这个圈子的人,没有人不知道他。事实上,民间关于Keso的讨论已不计其数,以至Keso不仅是一个人,而且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很多人说,Keso大热体现了web2.0时代一个存在多年的传播学理论“沉默的螺旋”已被打破,并使民主自由产生意见领袖成为可能等。不过,作为一个传统媒体从业者,有个更为复杂的问题一直在困扰我,即——为何互联网界草根力量突然崛起,甚至在某些话语权方面成功突围传统的传媒势力?
这样说可能并不为过。按照我的观察:民间智慧正在这个行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Keso、老白、麦田为代表的国内互联网爱好者每日观察和评论,已是这个产业非常突出的生态环境之一。
与此同时,我更想知道的是——在互联网领域,人类传统薪火相传的方式是否已经发生了某种奇妙的变化?
Keso其人
2007年底,《生活》杂志的记者谢丁南下上海,采访撰写《互联网的第三只眼》一文。
谢丁以前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特稿记者,对世界充满好奇,但不是很了解互联网圈。我作为好朋友陪同采访,更希冀能找到一个答案。
通过交流,Keso的一些个人历史逐渐浮现。如,年轻时想成为一名作家。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念书时,他就写诗。毕业分配到北京八一制片厂,他和几个朋友成立了诗社“大村庄”。偶尔也写小说,他唯一的一篇小说《鱼竿儿》曾获十月文学奖。他也曾徒步进入西藏墨脱,拍摄那个地方的边防战士。
谢丁告诉我,Keso第一次进入西藏墨脱时,跟一个老兵说,这儿真美。“是吗?”老兵木然地说,“我不记得刚进来的时候我的感受了。”纪录片拍完,领导觉得调子太灰,但Keso想追求真实。
而这在当时的中国,仍是一种困难的追求。
之后,Keso对文学虚构的兴趣,转变成对网络的兴趣。
1997年,Keso从《软件》杂志辞职,同时辞去八一制片厂公职,进入中网公司任副总裁。不久,Keso开始在著名IT论坛Donews发表对互联网的一些看法。2003年末,Keso在Donews开设博客谈论业界风云,访问量激增,很快成为互联网第一博客。
Keso的博客“对牛乱弹琴”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介绍国外互联网的产业和创意想法,以此对照中国;另一部分,则完全的就事论事进行评论。
近期推荐:指数
全球十大富豪太太榜单(图)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