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总是期待牛市,拒绝熊市。在每一次轮回中,我们总能为复苏、上涨、繁荣和衰退找出很多理由,但一次次牛熊轮回过去,理由早已烟消云散,其中的共同点却显得弥足珍贵。
财经记者马吉玛哈尔在《大牛市》中记录了一个大牛市的盛衰转折,他以生动的笔触将处在' 美国1982-2000年大牛市背景下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呈现在读者面前。王牌分析师、明星基金经理、野心勃勃的企业巨子、初露锋芒的投资圣手、华尔街的金融巨鳄和资本市场的守夜人悉数登场,各显神通,企图把握和左右扑朔迷离的市场走向,成千上万的普通投资者也被卷入巨大的“创富”漩涡,泡沫飞速膨胀,危机时现时藏。
事实上,太阳底下没有多少新鲜事。从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1929年大萧条、2000年网络股泡沫,到2008年金融危机,每一次危机都起步于价值,蓬勃于信心,登顶于疯狂,最后自盛而衰。在股市的一次次循环与轮回中,其背后的力量都是一样的:人性。历史上每一波大牛市都是从最初的萧条中恢复信心,小心翼翼地试探,逐步的喜悦继而到癫狂,最后迎接绝望。尽管时代背景不同,其实历史一直在重演。
反观A股,笔者曾做了一个有趣的记录,在2009年时把新财富策略师2005年-2008年的周报都整理出来,再将同时期的财经新闻摘要配合着一起看,仿佛《大牛市》的画面再次上演:坊间连擦皮鞋的都谈论着股市;所谓的带头大哥在众粉丝前指点江山;研究员对于公司给出过分乐观的盈利预期和过高的估值;基金经理都以为自己是股神;不管是机构还是散户,到处充斥着黄金十年的言论。而股市神话“其盛也倏,其败也忽”,站在2007年的高点永远难以想象2008年底部的悲凉,随着指数一次次打折、腰斩,再乐观的投资者也不得不闭嘴、冷却,最终变得悲观。
股市里流行一句话,没有经历过一两波牛熊市周期的洗礼,均不敢说自己懂投资。与其说是懂投资,不如说知人性。' target='_blank' >巴菲特的名言“在疯狂时恐惧,在恐惧时疯狂”,说的是投资,更是人性。历数市场上的投资大家,无一不是深谙人性之道,无论市场如何变化亦要自己保持一番冷静。而几乎所有成功的投资方法,其背后也都是基于对人性的认识而做出的应对:价值投资以测算绝对理性价值对抗市场的不理性涨跌,趋势投资则判断市场的发展阶段从而趁势而为,技术理论说到底也是对市场情绪和心理的研究和判断。
对于我们来说,如果能够看透牛市的疯狂,把握其中的规律,也就能够以平常心对待熊市的寂寞,耐心地等待下一个机会。我相信,如果投资者能从市场的大涨大跌中看到人性,从疯狂与绝望中吸取教训,也就是对市场真正理解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