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理财产品≠储蓄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理财产品在销售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有65.3%的消费者表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受到过误导。 本来是到银行存款,却在工作人员的推介下,购买了理财产品或保险;个别银行宣传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相差较大,购买的理财产品不仅没有收益,而且还亏了本;购买某些理财产品,不知还要缴销售费用或托管费用…… <img height=90 alt=理财 src="http://i9.hexunimg.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理财产品在销售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有65.3%的消费者表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受到过误导。

本来是到银行存款,却在工作人员的推介下,购买了理财产品或保险;个别银行宣传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相差较大,购买的理财产品不仅没有收益,而且还亏了本;购买某些理财产品,不知还要缴销售费用或托管费用……

理财" [热点] 经济危机中保护金钱才重要 黄金才是金钱

" 买房杀价秘笈 " 居民理财需求很饥渴 " 稳字当头 时刻提防黑天鹅出现 " 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 另类理财辟蹊径 实物保本有风险 " 白领支招年底香港血拼购物

针对消费者投诉的这些情况,有关专家认为,目前,理财产品在销售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销售存在误导

周女士称,自己在一年前购买了一款理财产品,签字之前,客户经理介绍这款产品属于“保本型”。然而,等到周女士拿出30万元的积蓄,购买了这款产品后,才发现产品说明书里赫然写着“非保本浮动收益型”。虽然事先未仔细阅读说明书,相信了客户经理,产品到期后也没有损失本金,但周女士还是觉得上当受骗了。

据对这类问题的一项调查,有65.3%的消费者表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受到过误导。

常见的方法主要有:在网点显著位置,通常会标明预期收益率,且预期收益率远远高于同期银行存款收益,有的甚至宣传到“15%至18%”的预期收益,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最低收益为15%。但实际上,这往往是一种产品在客观情况最佳时才能达到的收益率。有的宣传材料用大字印着“收益18%”,同时用小字印着“3年”,此时消费者往往误以为年收益率是18%。这些数值只是一个预估值,不是最终的收益率。

专家指出,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侧重宣传理财产品的高收益,对其存在的风险提示严重不到位,特别是对保险产品购买后的不可逆性、提前支取或中断要承担有关费用或可能出现的损失等进行回避,甚至只字不提。

信息披露不畅

杨女士去年3月分别购买了同一家银行的两款理财产品,近日到银行查询收益时被告知,预期收益“10%至20%”的新股申购产品实际收益可能只有2%至3%,具体情况到到期日才知道,另一款产品收益不提供净值查询。

据了解,目前,各家银行对信息公示的尺度并不一致,虽然有银行基金公司的网站信息发布渠道,但多数消费者还是希望银行能定期提供账单。而多数银行表示难以操作和提供账单,能提供的也只是一个大致的投资方向,有的几个月才简单公布一次净值。这就造成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具体运作、净值变化、潜在风险等信息获知不全面,无法对行情进行分析判断,只能被动地接受投资的结果。

购买费用不明示

业内专家说,大多数理财产品费用存在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中,投资者承担理财产品投资的主要风险银行只收取费用,一般有销售服务费、托管费、保管费及管理费等。

其中,销售服务费是支付给销售机构的,理财资产托管及保管费是支付给托管机构的,管理费是支付给参与投资管理的机构的;而部分理财产品还将收取超过预期收益部分的产品收益,作为理财计划管理人的产品管理费。专家认为,对消费者购买各类理财产品需要支付的相关费用,银行应当提前说明、告知。

*编自《联合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

天风证券:淘金5G新基建 智慧路灯有望撬开千亿新市场顺水鱼财经

上一篇:

英国退欧风险逼近 数家经纪商宣布降杠杆以防不测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