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黄兆隆
对于券商而言,集合理财规模上不去的影响并不只是一个简单业绩考核指标,还会对品牌造成了潜在伤害,同时蕴藏了潜在业绩波动风险甚至清盘风险。
目前来看,受制于资产管理规模年度增长的考核指标,券商集合理财已经陷入愈发不出去愈要增发新产品的销售怪圈。这也挤占了券商资管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 [热点] 经济危机中保护金钱才重要 黄金才是金钱" 买房杀价秘笈 " 居民理财需求很饥渴 " 稳字当头 时刻提防黑天鹅出现 " 巴菲特索罗斯理财秘诀 " 银行理财产品 收益稳健一枝独秀 " 另类理财辟蹊径 实物保本有风险 " 白领支招年底香港血拼购物
对于强调专业性的投资领域而言,券商资产管理部门疲于销售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在日常的接触中,记者总能听到带着队伍卖产品的券商副总裁和资管部总经理的抱怨。他们有时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均在外奔波,如果一个产品规模不理想,发的产品就会更多,销售任务也就更重。此时,原本应履行投资决策重任的资管老总们也只能奔波在外,变成“空中飞人”,频频遥控指挥,这种情况之下的投资效果可想而知。
同时,规模上不了台阶,对于券商集合理财的品牌同样伤害巨大。根据证券时报对深圳券商营业部集合理财客户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客户对于达不到原定计划募集资金规模的理解为券商该产品业绩波动风险较大、达不到心理预期的收益目标。针对会否考虑选择该券商下一款产品的问题,约有九成人士会说“看看再说”。
此外,规模较小的集合理财不得不面对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是,在股市震荡加大的情况下,产品同样面临业绩波动风险,如果业绩波动较大,那么有可能迎来客户大量赎回的不利局面,从而导致产品有清盘风险。
以国泰君安推出的央企50为例,据统计,该款产品在今年1至6月收益排名中一直位居前列,即使是在7月29日股市大跌行情中收益率也保持了0.64%的较高水平。不过,由于该产品成立初期规模较小,随着股市行情走好,在业绩上涨后投资者一般更偏向于抛售产品锁定收益,这也导致该产品面临保规模的不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