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公司追捧理财产品
在国家经济紧缩的大背景下,再加上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影响,部分企业经营压力倍增。因此,不少上市公司争先恐后地奔向收益率更高的理财市场。
据了解,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购买理财产品始于2008年。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时,有4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2009年有5家,2010年增至18家。今年以来,这一情况更加明显。2011年上半年,披露理财行为或计划的上市公司达26家,涉及金额逾百亿元。而进入下半年,上市公司对理财产品的追捧更是愈演愈烈,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已有28家公司披露了理财相关公告,涉及金额合计89.56亿元。
上市公司最近一次公布购买理财产品计划的时间是8月19日,双汇发展、皖新传媒、华映科技三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他们“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告。据以上三家公司发布的最新公告来看,双汇发展独资子公司南宁双汇拟使用不超过4亿元购买农行短期理财产品;皖新传媒在过去12个月内则已连续5次购买各类理财产品,包括银行理财和' 信托理财,耗资3.7亿元;华映科技则拟利用循环累计不超过3亿元的闲置资金进行低风险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投资。仅这三家公司投资理财产品的涉及资金就已超过10亿元。
而在此之前,已有' howImage('stock','1_600585',this,event,'1770') 海螺水泥(' 600585,' 股吧)、' howImage('stock','1_600460',this,event,'1770') 士兰微(' 600460,' 股吧)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用相应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在记者查看的上市公司公告中,海螺水泥成为今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出手最阔绰的上市公司,海螺水泥于6月中旬发布公告称,公司将总金额为40亿元的经营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士兰微则是购买理财产品次数最多的上市公司。记者统计发现,在过去12个月内,该公司购买理财产品11次,累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金额达到2.2亿元。
靠“副业”扭亏
受监管部门对存贷比的考核日益严格的影响,银行的存款压力倍增。而理财产品无疑是银行的揽储的一大工具,为了更好的吸引存款资金,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今年以来已是节节攀升。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在5%~7.5%之间,有部分高门槛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甚至可以达到10%左右。随着上市公司的大量资金涌进理财产品市场,理财收益自然不是小数目。如果按照今年以来约200亿元的理财资金规模测算,上市公司仅靠投资理财产品这项“副业”,年收益基本都能达到10亿元或以上。因此,理财收益无疑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业绩。
关注最近上市公司披露的半年报,从披露内容来看,理财产品的收入确实给不少上市公司带来了“实惠”。统计显示,在上半年有理财行为的26家公司中,已有18家发布了中期报告,16家公司实现了投资净收益,合计金额为1.64亿元。如前文提到的拿出40亿元投资理财的海螺水泥,该公司半年报显示,公司投资净收益达8772.90万元。而在参与理财产品投资的上市公司中,' howImage('stock','1_600640',this,event,'1770') 中卫国脉(' 600640,' 股吧)无疑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卫国脉由于重组进展不顺,现有业务难以摆脱困境,公司2011年一季度亏损269.09万元,而上半年亏损额为268.36万元。也就是说,公司第二季度实现了扭亏,而主要原因就是依靠理财收益。该公司公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卫国脉先后使用5亿元购买理财产品,财务报告显示实现投资净收益共计1117.14万元,借助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投资,公司业绩确实有了好转迹象。
拉高投资门槛
不差钱的上市公司为何对涉足理财产品乐此不疲呢?业内人士指出,如今CPI不断走高,通胀之下企业生产成本压力加大,上市公司经营利润率下滑,企业对扩大生产的意愿不足。理财产品收益率则不断上行,这无疑也助推了上市公司的理财行为。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上市公司热衷银行理财产品,一大原因在于目前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大多超过同期存款利率,资金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显然比闲置在活期账户内更划算。此外,该人士表示,每家上市公司都有关联银行,大量购进关联银行的理财产品,无疑也是在给自己的关联银行“捧场”。
还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投资市场风向不佳,不少上市公司对目前经济活动的判断趋于悲观,因此选择银行理财产品,以规避当前行业投资风险。但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最终目的是想获得更多的回报。
此外,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上市公司加入理财产品市场,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个人投资者的购买空间。据了解,绝大多数理财产品的募集额度均有上限,而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动辄上亿。上市公司的巨额资金对于银行而言,其吸引力显然大于个人投资者。因此,随着最近几个月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进入理财市场,关注最近几个月银行类理财产品,的确发现高收益理财产品的门槛均有被大幅提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