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亚马逊中国第四届“海外购物节”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本届“海外购物节”上主要分为三部分:
1、即日起-11月12日,消费者可登录亚马逊中国加入双11促销活动;
2、11月13日-11月25日,亚马逊中国全面开启“黑色星期五”大促;
3、11月27日起随后的一周,亚马逊中国将推出“网购星期一”的系列促销活动。
此外,2017年是亚马逊Prime会员一周年,在本届“海外购物节”期间,Prime会员服务在选品规模、物流配送、专项优惠和客户服务方面做出升级。
1、选品规模上,海外购德国上线,亚马逊Prime已经支持亚马逊海外购的国际选品超过千万;即日起,将全面支持香港、保税仓的国际大牌,进一步升级Prime会员服务的选品覆盖。
2、物流方面,北京和上海城区的Prime会员在订购海外购美国的选品时,可享受最快3-5个工作日送达的配送服务。
3、优惠方面,Prime会员专享优惠实现常态化。
4、服务方面,亚马逊中国将上线Prime会员7*24尊享客服,提供全年无休的资深客服代表的专业服务。
同时亚马逊中国正式宣布,在国际精品方面再次升级-精品超市成立。
亚马逊作为美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成立于1995年。亚马逊自2004年通过全资收购中国卓越网进入中国,至今已有13年之久,在其进入中国市场十周年之际,开通了六大亚马逊海外站点直邮中国,在2014年11月正式上线“亚马逊海外购”商店,同时推出首届亚马逊中国“海外购物节。”
此外,亚马逊海外购在迎接今年双11和“黑色星期五”的准备上,10月16日宣布了与亚马逊德国正式实现对接,至此,亚马逊中国海外购已经完成与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四大站点的对接,意味着亚马逊中国海外购的国际购买渠道再次扩大。
市场发展历程" alt="亚马逊中国市场发展历程" src="http://pic2.pedaily.cn/17/201710/20171031161285822.png" border="0" align="" />
中国跨境电商在2013-2015年逐渐丰富,除了亚马逊中国海外购,还包括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网易考拉海购、唯品国际和" 小红书等等,在近几年的中国跨境电商业绩中占据重要比例。近年来,中国跨境电商交易额呈上升趋势,据了解,我国2016年跨境电商交易达到6.7万亿元,并预计2018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8.8万亿元。
交易额" alt="亿欧:2011年-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额" src="http://pic2.pedaily.cn/17/201710/20171031161329635.png" border="0" align="" />
中国跨境电商的总体来说发展态势良好,现今在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或将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跨境电商市场发展。此外,学会与品牌商合作或将是一重要因素。
据Analysys易观在《2017年Q2中国跨境进口零售电商市场季度监测报告》中分析认为,供应链建设,特别是与品牌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是决定跨境电商良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加强品牌合作为何是关键性因素?首先,在整体消费升级下,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增加同时也有消费能力能够与其相匹配,所以对于跨境商品或进口商品都极大的需求。跨境电商更多的实现与国际品牌上接轨并合作,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需求,获得消费者认同,毕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可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另外,这些品牌具有一定的稀缺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优先合作,便可以在市场争夺中占据有利地位。
根据报告,亿欧对中国跨境进口电商在2017第二季度的市场份额占比做出整理,可以看到,跨境电商的成立时间相近,但在市场份额占比是有所差距的。在这里,亚马逊海外购相对于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以及网易考拉海外购相比,市场份额占比相对较低。
市场份额排名" alt="亿欧:2017年第2季度中国跨境进口零售电商市场份额排名" src="http://pic2.pedaily.cn/17/201710/20171031161333011.png" border="0" align="" />
双11的临近,则意味着中国电商平台包括跨境电商又将迎来一场“血战”。据了解,在刚刚过去不久的618购物节上,中国跨境电商在自身发力上,均在品牌合作方面有所行动,例如:
1、天猫国际选择德国超市Aldi入驻;
2、京东全球购选择英国零售连锁超市asda入驻;
3、网易考拉海购选择澳洲最大超市Woolworths入驻;
4、亚马逊海外购则与日本亚马逊实现对接。
对于亚马逊中国海外购来说,除了即将到来的双十一,还包括美国购物节“黑色星期五”,亚马逊中国曾表示,与亚马逊德国站点的对接将是亚马逊“黑色星期五”购物狂欢节前夕的重要准备。那么最终亚马逊中国海外购会以什么业绩收场?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