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抗通胀的大背景下,' target='_blank' >央行连续六次收缩流动性,使得资金成为市场上的热门话题。银行理财产品天量发行,民间借贷汹涌澎湃,国际金价暴涨暴跌……这一切的背后,是资金在挥舞着它那根呼风唤雨的魔杖。
银根缩紧,股市低迷,楼市调控,长期负利率的状态下,银行存款大幅减少,A股持仓交易账户创新低。俗话说,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在投资渠道有限的背景下,以往的资金流通主渠道被锁住了,资金就会流向支流。回顾总结这一年,通过身边几个小故事,来追寻资金都流经了哪些地方?
理财产品多得让人眼晕
【故事讲述】
"算来算去,还是没算好。"南京市民张颖两个月前给妈妈买了一款六个月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5%,"当时看着已经很高了,没想到现在推出了预期年化收益率近6%的产品,还是买低了。"作为一名银行理财经理的张颖也感叹,"今年的产品实在是太多了,中长短、甚至超短期,预期收益率节节高,让人眼花缭乱,犯晕。如果想前后两期的期限能完美衔接,同时又高收益率的话,还是有点计算难度的。"
连理财经理都没有算好期限,何况普通投资者。张颖说,每天在银行接待前来咨询的投资者,看着人们为投资而忙碌。这些投资者中,有的是已购产品快到期了、有的则是包里装着本票,可转了十几家银行,只为了比较谁家的收益率高。这种情况,在月底、季末尤其突出。而一些拥有大额资金的人,多会选择在月底、季末到期的产品。这样一来,到期后资金可以转为银行存款,回报则是每天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的高额利息。
【原因探析】
银行理财产品在今年迎来好时光。据统计,截至11月30日,共发行18351款理财产品,接近去年全年发行量的两倍;平均最高预期收益率为4.27%,超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0.77个百分点。另据普益财富统计,截至2011年10月底,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14.63万亿元,在去年7.05万亿元的基础上翻了一番。而同期人民币存款增加仅8万亿元,同比少增2万亿元左右。
长期的负利率状态,是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的重要原因。而银行主动大量发行理财产品,背后则是严格的存贷比监管带来存款压力。毕竟没有存款,哪来的钱放贷款。所以,理财产品成了银行变相揽存的手段。在这股浪潮中,尤其是上半年,三个月、一个月、七天甚至一天的产品汹涌而至。近日,' target='_blank' >银监会叫停了一个月及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希望以此改变变相揽存的乱相。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银行改为发行滚动理财产品,逃避监管。重发行、轻管理、忽略风险是银行理财产品尚待改善之处。
【记者感言】
一季度时与某银行零售部老总聊天,谈及手中五万元钱能否买点短期理财产品,他计算了一款产品收益后说,到期的话能赚30元钱吧,刚好够你来回打的费。嫌烦,作罢。老百姓赚点钱不容易,要想跑得过CPI,更是不容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着眼花缭乱的理财产品市场,大量的专业术语,投资者还是要擦亮眼睛,加强研究,量力而行,勿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