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市场走势还是呈现比较显著的分化特征,一方面是以沪综指为代表的' 大盘、周期类' 股票 指数依旧疲弱,另一方面则是以' 创业板指数为代表的新兴、转型类股票 指数悄悄再度走高。有投资者用“蜗牛指数、跳蚤' 个股”来调侃当前市场特点,虽然听着不太雅,但确实说出了当前市场最显著的特点,这种特点已经而且还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主导市场。
8·16事件当天,创业板指数一度大跌3%,而本周在不经意间突破了前期高点1219点,历史高点1239点几乎已触手可及。假如我们对于当前这种结构性' 行情还会继续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创业板创出历史新高似乎顺理成章,问题的关键是如果创业板指数创了历史新高,对于主板市场,还有对于创业板指数自身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才是判断后期市场运行趋势的关键。
记得在二季度,当创业板指数摆脱主板牵制而独立上涨的时候,有不少分析观点都表达了一种担忧,就是市场追捧的“成长”个股能否得到' 业绩增长的支持,成长证伪也是当时关注的焦点。目前半' 年报的公布即将结束,细心的投资者可以发现,今年几乎没有什么所谓的“半年报行情”,尤其是周期股,不管业绩是增长也好下降也罢,可以用“麻木”二字来形容股价的反映。
同时,二季度的那种对于“成长估值”的担忧也似乎一夜之间消失了,在半年报公布期间,创业板指数在高位稳中有升,创业板部分强势股不断刷新自身的历史高点,资金好像都不再关心“成长”到底有没有“估值”来支撑了,只关心涉及个股的题材是否符合当前的大趋势。那到底是之前的担心错了,还是现在的资金态度错了?其实都没有错,如果说有错的话,错就错在将一个正确的理念用在了一个不适合的阶段。
现在的市场不是一个简单拿估值衡量,以估值高低来判断股价涨跌的市场,说极端点,就是现在的资金根本不会将估值高低放在眼里,在面对5倍和50倍市盈率同时存在的市场,资金只关心谁符合当前转型、新兴的大趋势。而现实情况是,市盈率高的往往符合这一趋势,更重要的是,估值高的成长股似乎没有最高价只有更高价,介入其中的资金不断的能从中获利,而低估值的非成长股,屡次的脉冲行情只能是不断的消耗着介入其中资金的热情,一个良性循环,一个恶性循环,这就造成了资金宁可去追捧高市盈率的成长股,也不愿意去碰低市盈率的非成长股。
虽然这种结构性市场并非所有投资者都愿意看到,毕竟还有不少投资者宁可秉承“估值洼地”原则去坚守低估值股票 ,这种格局不会在一夜之间改变,期待中的风格转换迟早有一天会出现,但在等待中损失的时间成本将是可怕的。
有分析指出,从技术上看,创业板要有一次上攻来构造阶段顶部的右半部分。目前创业板每个交易日依旧保持在200亿上方的量能,说明市场资金依旧集中在创业板中,量能没有出现大幅萎缩意味着这里的折腾没有结束,但毕竟没有明显的外围资金流入,所以创业板即使突破,这种上涨可以看作是阶段筑顶的一部分,不能看作新一轮上攻的开始。笔者不否认创业板里确实缺乏增量资金的加入,但主板市场同样没有增量资金,现在的问题是存量资金也会产生流动,会不会出现继续从主板或者说一些不被市场关注的股票 中流出资金,而进入' 中小板、创业板或者说新兴成长股的可能呢?而且成长新兴未必就局限于创业板和中小板,主板中同样存在符合现在转型大趋势的个股,我们又何必一直拘泥于某些股指的涨跌呢?
所以,假如创业板指数创了历史新高,也没有必要拘泥于判断其突破的有效性,将主板会否补涨乃至风格转换会否到来弄个清楚。因为这些事情很难在当时看出个子丑寅卯,所谓的技术分析都是事后诸葛亮。现在的市场只能顺势而为,而这个“势”目前看还无法离开“创新、转型”这个大框架,所以在投资行为上还是需要以抓小放大为主。